佛教文化,紛繁複雜,而豐富多彩,深入了解,會發現無盡的樂趣。
二十諸天,就是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佛教用語。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佛教二十諸天有哪些。
在佛教中,有二十天神,也叫“二十諸天”,是佛教著名的護法天神,本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二十位天神,司職罰惡護善,後來納入佛教神祗系統中,成為護持佛法的神。
“諸天”的意思是“衆多天”、“許多天”。“天”是梵文Deva的意譯,音譯為“提婆”。是佛教五趣(地獄、餓鬼、人、天)之一;六道(地獄、餓鬼、阿修羅、人、天)之一;十界(又稱“六凡四聖”,即地獄、餓鬼、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之一。
“諸天”是諸位尊天的簡稱,也是神的異名。唐朝藏《金光明經疏》說:“外國呼神名為天。”二十諸天的出身和職能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王,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之神。
傳說他原來有五個腦袋,後被濕婆毀去一個,剩下四個頭各面向一方,四隻手分别持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通常坐在蓮花座上,坐騎是一隻天鵝或七隻鵝拉的一輛車。在佛教中,大梵天作了釋迦牟尼的護法神,位于“諸天”之首。漢化佛教中的大梵天形象通常為一中年中國帝王像,侍立于釋佛身邊,常持白拂子,或持蓮花。
第二位:帝釋天,音譯為“釋迦提醒因陀羅”意為“能天帝”。
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須彌山頂中央——帝釋天中央的善見城裡。在中國寺院裡,帝釋天的形象常被塑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第三位:多聞天王,為四大天王之一。中國神魔小說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化而成的。
第四位:持國天王,音譯為:“提頭賴吒”,四大天王之一。
第五位:增長天王,音譯“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
第六位:廣目天王,音譯“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
第七位:密迹金剛。即“夜叉王”,哼哈二将就是他演化成的。
第八位:大自在天,音譯“摩醯首羅”,即濕婆。
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濕奴。他是毀滅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
在佛教中他成了護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頂,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漢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為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為手持拂子、鈴、杵、矩尺。面作菩薩相,着菩薩裝,坐像還要騎着白牛。還有的為二臂、十八臂。較少見的還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第九位:散脂大将,又譯作散脂修摩。
意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藥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統領二十八部衆,巡行世間,賞罰善惡。塑像多為金剛武将模樣。一些寺廟将他與密迹金剛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們常将他們這一組搭檔當作了哼哈二将。
第十位:大辯才天,音譯“薩羅薩伐底”。
又稱辯才天、大辯才功德天,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辯得名,又因其能發美音善歌詠,稱為妙音天或美音天。《天日經》說他是男性;《最勝王經》和《不空索經》則說是女性。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薩相,菩薩衣着,有八臂,旁六臂分執火輪、劍、弓、箭、斧、索等。中兩臂合十。腳下有獅、虎、狐、豹等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