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詠秋詩賞析
宋智
從戰國宋玉寫《九辯》起,曆代文人寫秋,大都離不開蕭瑟空虛,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似乎秋天和悲傷離愁是孿生姐妹。“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秋風秋雨愁煞人,寒霄獨坐心如搗”;“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這些悲秋的詩句,讀來無不使人頓生悲傷和愁苦。而唐代詩人劉禹錫歌詠秋天的詩則令人耳目一新,為之振奮。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秋詞》是詩人在參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到朗州後寫的。按照常理,詩人當時應借秋發洩心中的不滿。然而劉禹錫畢竟不同凡響。在他的眼中,偏偏“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秋天勝過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他詠秋言志,引導人們擡頭仰望秋日晴空中展翅高飛的鶴。這隻鶴的頑強奮鬥沖破了秋天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别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寄托了詩人不屈不撓、拼搏向上的頑強精神,是詩人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的展露。
透過此詩,我們還可以看出詩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他在被谪貶失意時,依舊達觀,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劉禹錫晚年所寫的《始聞秋風》也是一首高亢的秋歌。充分表達了他對秋天的摯愛之情。
昔看黃菊與君别,今天玄蟬我卻回。
午夜飕飕枕前覺,一年顔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詩的開頭,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特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使人們對一年一度的秋風有一種“老朋友”相見的親切感。一年别離,秋風依舊人非舊。詩人感慨萬千。“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雲睡眼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鹜雕“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籁而神驚”的形象。秋風給他們帶來虎虎生氣、無窮力量,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在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在這寥廓的江天、山明水淨的秋光裡,我就是抱着衰病的身軀,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為“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秋天引吭高歌,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獨特情愫。這種“老骥伏枥,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很值得學習。 如果說劉禹錫在前兩首詠秋詩中重點抒發的是“情”,而在下面的兩首詠秋詩中則重點展現的是“美”。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裡洞庭盡收眼底。詩人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着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地比喻,别出心裁地把洞庭的“美”再現在紙上。
詩人首先展現的是甯靜、朦胧美。皎皎月光下的洞庭靜如處子,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俨如瓊田玉鑒,表現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畫境,是一派空靈、飄渺、甯靜、和諧的境界。
其次展現的是素淡、典雅美。在皓月銀輝之下,湖中的群山愈發青翠,湖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镂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珑的青螺,比喻十分恰當。銀盤和青螺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色調淡雅,十分惹人喜愛。
而在另一首《秋詞》中,詩人展現的則是凝重、成熟美。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人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嫣紅姹紫的春光以豔麗取悅,而果實累累的秋色則以風骨見長。詩人抓住秋天“明淨清白,紅黃相間”的特色來勾勒,流露出高雅、恬淡、成熟的情韻。
秋色使人清醒,使人成熟,使人大度,使人沉穩,不像繁華濃豔的春光,惹人迷醉,輕浮若狂。我們真應該感謝秋色。
免責聲明:本号所發布的信息均出于公衆傳播,如其他媒體或個人從本号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