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彈詞又稱“小書”,是一種散韻文體結合,以叙事為主,代言為輔,蘇州方言的漢族說唱藝術。發源并流行于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評彈的流行地吧。
評彈起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蘇州,流行于富饒美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據吳縣志記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于吳中。”潘心伊在《書壇話堕》一文中介紹,清朝乾隆皇帝到蘇州時,曾把當地一位姓王的說書藝人召來,彈唱一段《遊龍傳》。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創立了評彈曆史上第一個行會組織——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後,評彈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陳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藝,提高了評彈藝術的總體水平,也擴大了評彈的影響。
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評彈(當時又稱為蘇州說書)演出已經不局限于蘇州地區。1846年,上海開阜以後,經濟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人口也日益膨脹。雖說這裡五方雜處,但以江蘇人為多,其中蘇州地區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現“街頭巷尾盡吳語”的情景。評彈進入上海以後,落地生根,向藝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發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愛。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和蘇州市人民評彈團等專業演出團體相繼成立,這些團體集中了當時評彈界的不少精英,他們編演了一大批轟動一時的好作品,進一步開拓了評彈市場,更把這門藝術的水準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後,由于各種原因,評彈經曆了艱難曲折,出現式微的征候。但在二十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地區,仍然還有幾十個專業團體的幾百位演員,在進行演出。
蘇州彈詞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興,西不過常州,北不越常熟,東也超不過上海松江。地域小,藝人多,聽衆要求不一,迫使藝人在創新書、新腔、新的表演風格等方面去作各種探索。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評彈發展史中的“後四名家”。
這四名家中,三家為彈詞藝人,他們使蘇州彈詞确立了自己的藝術體制:書詞中的散文部分,用“說”來表現。叙述和描寫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活動環境,稱為“表”。人物語言叫“白”。書詞中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用三弦、琵琶自彈自唱,相互伴奏。
【結束語】蘇州評話都是講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說。每天說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能連說幾個月,長的可達一年半載。近些年來,蘇州評話聽衆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急需加以扶持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