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戲的發展中,淮海劇團的成立無疑是為淮海戲注入了新生命。一批批淮海戲新秀崛起,讓淮海戲的發展得到了更好的提高。今天,要介紹的是淮海戲演員範珍美的戲劇之路,以及她的戲劇代表作品。一起和小編去看看吧。
範珍美(1935—2007)江蘇省沭陽縣吳集鎮人,著名淮海戲表演藝術家。自幼随父母學藝,1950年進沭陽縣群衆劇團,于1969年下放農村勞動,後調省淮海劇團,任主要演員。
她擅演花旦、青衣,其唱腔嬌嫩圓潤,吐字清晰,表演潇灑,基本功紮實,塑造人物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她演唱的《皮秀英四告》等劇目曾于1962年被省廣播電台錄制成唱段演播,後又被中國唱片公司灌成唱片,她的唱腔深為淮海地區廣大群衆所喜愛。
範珍美《皮秀英四告》介紹:
退任閣老黃彥忠嫌貧愛富、逼婿李賢貴退婚。事為更夫皮盾窺悉,假冒賢貴,殺死丫環,掠去财物。黃彥忠行賄知縣戈自明,将賢貴屈打成招。賢貴之嫂皮秀英去縣衙申冤,反遭亂棍打出。她無助之下,懇請兄長皮盾陪同進京尋夫告狀,皮盾擔心事發,途中在白馬上将皮秀英勒斃而返。皮秀英大難不死,蘇醒後獨身自赴京都攔轎鳴冤,一告閣老黃彥忠、二告知縣戈自明、三告兄長皮盾、四告丈夫李賢明,誰知轎中王爺就是其夫李賢明,于是大堂告狀之時,上演了妻子狀告丈夫的場面,最終夫妻相認,懲治了惡徒。
淮海戲的唱腔曲調介紹:
淮海戲的名稱在發展中幾經變更,在沿門說唱“打門頭詞”時期稱“三副調”;後稱“拉魂腔”,也叫“肘鼓子”;形成戲曲後又稱“小戲”,抗日時期稱“淮海小戲”;1954年淮海戲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由江蘇省文化局定名為“淮海戲”。
淮海戲的唱腔大體為男女同弦異腔,男女主要曲調分别是“東方調”和“好風光調”。這種曲調,可塑性大,風格性強,有各自的功能,各為其多種行當演唱。組腔時,“好風光”調唱法變化多樣,可構成大、小唱段。“東方調”中間數唱自由,可變換多種感情,形成長短不一的完整唱段。其他輔助調有‘二泛子”、“彩調”、“金風調”等等。它們各有個性,格調鮮明,表現叙述、抒情、悲憤、歡樂等感情和情緒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