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雞儆猴代表雞和猴子,是漢語成語,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别的人。出自《易經·師》。可以作謂語、定語、賓語,褒義詞,近義詞有殺一儆百等。
姜太公滅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後,要羅緻一批人才為國家效力。在齊國有兩位賢人狂矞,華士。很為地方上人士推重。姜太公慕名,想請他出來做事,拜訪了三次,都吃閉門羹。姜太公忽然把他們殺了,周公旦想救也來不及,問姜太公:“狂矞,華士是兩位賢人,不求富貴顯達,自己拙井而飲,耕田而食,正所謂隐者無累于世,為什麼把他殺了?”
姜太公說:“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時,人人應為國家出力。隻有兩個立場,不是擁護就是反對,絕不容有猶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矞,華士這種不合作态度,如果人人學他樣,那還有什麼可用之民。可納之饷呢?所以把他殺了,目的在于儆效尤!”
果然經此一殺,想杯葛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命清高,隐居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