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教是外來的雅利安文化和印度西北部的土着文化融合的産物。婆羅門教起源于吠陀教,吠陀教屬于多神教,既有自然崇拜,也有祖先、英雄崇拜。那麼,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分别是什麼?一起來婆羅門教文化看看。
梵天
“梵天”是婆羅門教的創世主,世界萬物、人、乃至神都是由他創造出來的。根據《摩奴法典》記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卵殼分成兩半,即創造了天和地;然後創造十個生主,再由他們創造一切。梵天
梵天是創造之神,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他創造的,可是威力不大,在三大神中地位并不高,崇拜者很少。
毗濕奴
毗濕奴又稱“毗紐天”或“那衍天”,是守護之神,是毗濕奴教派崇拜的最高神袛。據說他三步就能跨過大地,不僅有保護能力,并能創造和降魔。
濕婆(Siva)
濕婆則是戰勝毀滅之神、苦行之神和舞蹈之神,代表着生與死、變化、衰亡和再生的力量。濕婆教派奉為最高的神抵。他通常隐藏在陰暗無光、充滿災難的地方,戰争、瘟疫、饑荒以及其他自然災害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印度教認為,破壞之後必然要創造,濕婆額上第三隻眼的神火能燒毀一切,而毀滅之後還有再生的能力。所以,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被認為是他的象征,受到教徒的崇拜。
濕婆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苦行,還善於跳舞,是剛柔兩種舞蹈的創造者,被稱為“舞王”。在印度的石雕中,濕婆通常有四臂,上邊兩臂或執手鼓,或執牡鹿,兩邊手臂則作“施與印”和“無畏印”勢。
在印度教的萬神殿裡,濕婆的崇拜最多,形象最複雜。其相貌又有四種區分:破壞相,一個常帶着兀鷹出沒于火葬場所的赤身苦行者;行乞的苦行師相,幾乎是裸體的;舞王相(Nataraja),象征着大神的最高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