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陳印泉、侯振鵬在用陽原方言表演相聲
今天,《人民日報》官微為黑龍江一位開設方言課的女教師點了贊。
聽視頻裡孩子們說着有趣的東北話,我被女教師四年來堅持不辍教孩子們方言的行為感動了。我一直覺得,說方言就是在傳導與衆不同的聲音,就是在弘揚地域文化,就是在表達對故鄉的一種最真摯的情感。
确實,賀知章“鄉音無改鬓毛衰”的“鄉音”是方言,辛棄疾“醉裡吳音相媚好”的“吳音”是方言。方言是地方語言文化,但更是鄉情,是親切,是故鄉的味道,是母親在天黑了喊你回家吃飯。
我是陽原人,當然說陽原話,也喜歡聽陽原話。即使與外地人交流,也很少講普通話,這倒不是說我不會講普通話。在我看來,陽原話雖然少了些韻味,也不夠含蓄,但它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就是直白、淺顯、本色,盡管聽起來顯得口味重了些,卻是對自然萬物最真實的表達。
陽原獨特的語言文化讓外地遊客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陽原縣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南部,在南方人看來,算是塞外了。塞外常年幹燥,塞外人性格粗犷,塞外文化底蘊不深,這些都影響到了方言。尤其是陽原縣境内南北都是山,山上都是石頭,草少,樹更少,東西橫穿的桑幹河又常年水小。陽原的方言和陽原的地形一樣,多的是山的硬朗,少的是水的綿柔。
聽懂陽原話不難,但現在許多人與外地人交流時,喜歡說普通話,尤其是一些生意人。不過他們的普通話很不标準,許多人分不清卷舌和不卷舌,分不清前鼻音和後鼻音,所以他們口中的普通話聽起來很搞笑,對話的人一頭霧水,周圍的人更是一身雞皮疙瘩。後來人們就給陽原人說的普通話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陽普”,這算是地方語言的一大創舉吧。
這些年,由于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孩子們說方言的越來越少了。這是一種進步,但也讓人隐憂,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會割裂地方文化,所以傳承地方語言文化還真的不是一件小事。也許這正是《人民日報》為那位教方言的女老師點贊的本意吧。
為了弘揚語言文化,陽原縣每年都要舉辦杏花節
下面,列舉些語言的方言,大家看陽原人是不是平時這樣說話?
陽原人把“蹲”叫“圪蹴”;
陽原人把“壞”叫作“做的稀”;
陽原人把“沒事”叫作“白不咋”;
陽原人把“可笑”叫作“失笑”;
陽原人把“聰明”叫作“吉米”;
陽原人把“說話”叫作“倒瞎”;
陽原人把“驕傲”叫作“個炸”;
陽原人把“小睡”叫作“迷瞪”;
陽原人把“小氣”叫作“骨促鼈”;
陽原人把“發黴”叫作“惡撲了”;
陽原人把“架子大”叫作“撅的高”;
陽原人把“不修邊幅”叫“骨促抹蛋”;
陽原人把“不靈活”叫作“半整子”或者“半吊子”
。。。。。。
怎麼樣,大家是不是覺得很有趣?歡迎陽原的朋友把你們熟悉的土話寫在下面,我們共同交流,把陽原的語言文化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