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九所學校拒收,造假能力超群的他,竟組建了一所學校;校長是落魄售貨員,老師是落榜高中生,但他卻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正規教育體制,最終撬動了大衆的看法,創造了新的教育模式。
随着高考的結束,畢業生們都焦急地在家等待錄取通知。但高考嘛,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在中國,嚴峻的錄取比例、龐大的考試人口,很多人也許會再次經曆痛苦的高三……
而在美國,其實也并不輕松:《錄取通知》。
高中畢業生巴特比是一個十足的屌絲,不光學習成績差勁,而且人際關系也不行,就連女神和他搭話,也是想讓他幫助修草坪。
正當同學們都被各個大學錄取時,他卻接連收到大學的拒收信。
在接到8所大學的拒收信後,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到了本地的社區大學上。
社區大學果然沒辜負他的期望——同樣拒收。
上大學無望的他,隻好向父母說起了工作的好處,沒想到被當場反駁。媽媽甚至要送他去當鞋匠。
在畢業宴上,衆人問他考了什麼大學,他顧左右言其它。最後還是爸爸一語道破,他根本就沒有大學可上。
看到老爸失望的表情,巴特比深受刺激,便想出一個鬼點子。他發揮自己造假的技能,僞造了一個并不存在的學校——南哈蒙理工學院。
他還謊稱這是哈蒙學院的姊妹學校。
因此巴特比便同幾個朋友拿着父母給的學費,找了個當售貨員的退休教授,充當校長,租了間廢棄精神病院,冒充大學。
在蒙騙完家長後,開始了他們的大學生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初為了欺騙老爸而做的網站,竟然還有人浏覽和報名。因此大量未考上大學的人,來到了這所學校。
有的患有注意力渙散症,有的頭腦弱智,有的想學用意念移動物體,甚至還有退伍軍人和妓女。
這些人的到來,打破了巴特比的計劃。他不光收到了由衆人學費組成的巨款,還聽到有人說“我父母第一次說他們為我而驕傲”。
所以,他被鼓舞了,幻想成就一番事業。
但巴特比發現,他并不知道大學應該怎麼辦,隻好去隔壁的哈蒙學院取經。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發現傳統教育隻是用嚴苛刻闆的方式,剝奪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激情,要求他們按照社會規定的法則,學習枯燥無味的知識,為以後的成功鋪路。
而不是根據每個人的天分,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向和内容。
他去詢問被請來當校長的教授,大學是什麼。教授告訴他,人們都忽略了大學的本質,大學是一個服務行業,學生隻是為了一種經曆來上學。
巴特比便去詢問每個人想要經曆什麼。如果讓興趣做引導,每個學生都是老師,那大家就會跟随自己的喜好自由發展。
因此,他為對異性感興趣的人,舉辦了泳池party,為想玩滑闆的人,建造了軌道,為喜歡吃吃喝喝的人,設立了酒吧。
但這所大學的存在,阻擋了哈蒙學院校長的規劃,因為哈蒙大學要修建一個宏大的入口大道,來提升硬件上的不足。
哈蒙大學需要南哈蒙理工學院所在的那塊地,建造大道。因此向教育部門舉報,希望能關閉這所學校。
聽證會上,面對聽證官的詢問、哈蒙學院校長的輕視,巴特比在最終陳述中這樣說道:
“學校剝奪的我們的創造性與激情,父母教我順從他們的心,做個順民。但我們自己呢,世界有很多可能,我們有很多夢想,而這可以在南哈蒙實現。”
正因為這番話,赢得了聽證會上大部分人的認可,使巴特比的學校得到了一年的試用期。
其實巴特比的成功正在于,他打破了既定的教育模式,回歸到了真正的大學氛圍,用抛棄世俗利益的心,追尋自己的夢想。
所謂“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古人早已向我們點明,老師的首要責任是向我們傳授道理,然後才是教授知識。
而現在浮躁單一的成功模式,早已讓這種老師不複存在。
我們被要求學習自己并不喜歡的知識,隻是因為以後可以盡量多地賺錢。而自己喜歡的東西,被學校和家長的一句沒前途,就輕易的打發了。
正因為全世界都這樣,南哈蒙理工大學的存在才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打破了這個規則,颠覆了這種以“未來是否富有”來評判一個人的模式。
它讓人有機會根據自己喜歡的東西,去深入挖掘和學習,并在這個過程中去傳授給别人。
所以,我們再回頭看它那些名稱可笑的課程時會發現:
“散步與思考”其實是思考人生意義;“讓他對你說202”其實是發現自身才華;“搖滾202”其實是用音樂來抒發對迷失一代的擔心……
正是有這個環境才能創造出這樣的雕塑。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如今,很多大學已經把這句話颠倒過來了,《錄取通知》這部電影,或許可以給我們不同的意見。
而正處在人生交叉口的各位考生們,當你拿着錄取通知書進入大學後,即便可能不是我們理想的大學,但我們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過好每一天。
即便是沒有收到錄取通知的人,也不用着急,因為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不管怎樣走,隻要跟随内心,都能到達那個屬于你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