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最初并非是滬劇,最初的滬劇也由于“上海灘”而被稱之為“攤戲”又或者是“申曲”。随着時代的進步,也就有了滬劇這個名字,更在之後有着不少的滬劇名人唱将,楊飛飛更是其中出衆的一位。
那麼,本期滬劇文化一起了解一下這位前輩楊飛飛吧!
楊飛飛,原名翁風請,浙江慈溪人,生于1923年。12歲開始學文明戲,16歲改拜丁宛娥為師,入兒童申曲班,丁夫姓楊,遂起藝名為楊飛飛。1938年拜丁婉娥為師,“文革”後重建寶山滬劇團,先後擔任團長、顧問。2012年5月21日,楊飛飛在靜安區中心醫院去世,享年89歲。
楊飛飛,40年代已在《叛逆的女性》等劇中扮演角色。1948年與趙春芳、丁國濱等組建勤藝滬劇團并任團長,建國後先後主演了《家》、《雷雨》、《為奴隸的母親》、《賣紅菱》、《妓女淚》、《張鳳山賣布》、《劉胡蘭》、《第二次握手》等戲,以演出悲劇見長。“文革”後重建寶山滬劇團,先後擔任團長、顧問。
楊飛飛嗓音寬厚洪亮,幼年時愛模仿京劇大花臉的唱腔,被同行姐妹稱為“小金少山”,這使她無意中注意了發聲的共鳴。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她在繼承滬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越劇、錫劇、評彈、蹦蹦戲等劇種的成分,創造了以柔和為特色的楊派。
楊飛飛雖然沒有條件讀書,但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卻相當強,隻要看過的戲,她都會哼幾句。尤其那出《五子哭墳》,她最喜歡唱。楊飛飛長了個大嗓門,唱得又脆又亮。她13歲經人介紹,正式拜文明戲老先生胡鐵魂為師,學唱文明戲。
文明戲台上講的是蘇州話和國語(普通話),老師對她講了情節,教了她12句國語台詞,她上台後居然一點也不怯場,台詞沒有講錯一句,而且講到“叔父你要救國民啊”的時候,雙腳朝地上一跪,雙手抱着叔叔的腳,眼淚奪眶而出。頓時台下一片唏噓。
她初上台就演得這樣成功,以後戲裡的童子生就都讓她演。後來這個文明戲班子進入大世界演出。大世界的四個樓面,從一樓到四樓,各種戲劇都在這裡演出。當時藝人可以互相串場觀摩。楊飛飛像老鼠跌進了白米囤,一有空就往各個場子跑。
其唱腔補實無華、委婉親切,十分講究感情的真摯細膩。她善于以情制腔,唱腔具有廣泛的流傳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妓女淚》中的“金媛自歎”,因有八種曲調組成,故稱“楊八曲”對滬劇藝術發展作了貢獻。
【結束語】楊飛飛在學習生涯中也有着許多的師妹以及好友,這些也都是楊飛飛在戲曲生涯中進步的動力。且都在滬劇界擁有着極高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