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之秋分詩,忽見新來雁,人心感不驚,何以雁至人驚?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唐朝·元稹
秋分這個名字滿有詩意,單就這個名字就有視覺和心理上的清涼之美,仿佛是秋收分到了每一家,有一點聚會散後的飽滿與寂寥,又仿佛如水如玉,握在手上有一種溫潤的冰涼,帶點小清新。這個名字新鮮而古老。
至少先秦就已經定型。是秋天一個重要而美的節氣和節日。此時,太陽緩緩南行,到達黃經180度。陽光幾乎垂直射在赤道上,對于北半球的中國來講,此時暑熱全消,溫度宜人,猶如春天。而這天的特殊,乃在于晝夜平分。一年中的上次,是半年前的春天,一年僅有如此均衡的兩個日子。
春花秋月之美,通常就是指的春分秋分兩個時段。春看百花秋看月。
“琴彈南呂調,風色己高清。”
古代人認為音樂和節氣是相通的,有着微妙的應和。從通感美學上講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古代會上升到一種信仰和儀式,用音律對應月份。這個“葭灰定律”的古老儀式,一直在宮廷中奉行。那麼八月對應的是南呂律,所以八月又叫南呂。
此時若彈琴用南呂,正好對應了節日,是古人一種對自然的崇拜和尊重。
此時度過了盛夏和伏暑,氣溫逐漸下降,通常說秋分時節的氣溫在22度左右,不熱微涼,天空明淨,比起才過去的暑熱,那是又一番風色高清的爽淨。當代意義上,這是秋天的開始,但是對于古人來講,是以立秋作為秋天開始的,此日是古代秋季的中間,是最宜人的秋。所以叫秋分。
“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
這個時節,天空雲少,天氣通透轉向幹燥。那麼之前,無論是夏末還是秋初,都面臨激烈的換季,古人不能了解是海洋上的氣團,因為地球的自轉和太陽的輻射造成的氣流變化,但他們的觀察是敏銳而客觀的。
至少那天上的雲彩少了,雨水也少了,雷聲也少了。雖然他們為打雷做了另外的解釋,說是打雷因為陽氣重。設若這陽氣是指徘徊在頭頂夏天的氣團,也算說得通。
秋分在古代是一個節氣日,也指由此開始的一個長達15天的時段。在這個時段裡,空氣溫度下降,但下雨減少,雷聲停止了,随着冷空氣的持續,許多昆蟲開始尋找或回歸洞穴尋找溫暖,降雨的減少,也意味着很多河流開始下降和幹涸。
“乾坤能肅靜,寒暑喜均平。”
秋天是個收獲整理的季節,慢慢告别了高溫,作物瘋狂生長的競争和熱鬧,許多樹木開始落葉,果木成熟,天地間生長的熱鬧緩慢下來,有一種打理前事的成熟穩重和安甯。
那麼這個寒暑喜均平是什麼意思?
一,上文說,秋分日夜均等。
二,秋分位于古代秋天的中間,是夏天和冬天的中間節點。
三,從溫度,從陽光,從體感上來講都是最均衡的日子和時段之一,不冷不熱,是處在平均值上。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這個季節,至少唐朝的天空,大雁一群群南遷,回到南方過冬天,證明北方的秋天實在是來到了。
雁至人驚有三個含義
第一,天氣冷了,隻會越來越冷,提醒人們為秋冬做衣食準備。
第二,雁子回家,提醒人們你可思念家鄉,是該到踏上歸程的時候。
第三,又一年秋天來了,提醒你又長了一歲,你可有成就,可把握住了流年和短暫的一生?
元稹的這一組24節氣詩,是作為節氣日曆的官方文字對社會發布的,是指導人們對節日的認識和工作生活,又因為此詩知識點多,且詩意盎然,成為許多人居家旅遊之必備。
此詩,在提醒八月秋分節氣到了的時候,順帶進行靈魂拷問。這麼好的日子,你該總結一下你的今年吧,你是像雁子一樣漂泊在外,還是躲在家裡一事無成?趁着還有幾個月,該回家的回家,該振作的振作,不能辜負大好時光啊!
元稹的二十四節氣詩,簡略但不單調,典雅卻通俗,知識點多卻融合巧妙,是詩詞中的上品。唐朝人愛詩,學詩,從生活裡提煉詩,又提升生活,可見一斑。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