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在民間流傳的戲曲數不勝數,戲曲都是出自于歌舞,經過多年的改良和完善,演繹成另外一種形式。道情是中國漢族戲曲中說唱藝術中的一個。那麼道情的曆史有哪些呢?不妨來戲曲大全裡看看。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内所唱的經韻,為詩贊體。宋代後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闆伴奏,與鼓子詞相類似。之後,道情中的詩贊體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為曲白相間的說唱道情;曲牌體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發展為戲曲道情,以〔耍孩兒〕、〔皂羅袍〕、〔清江引〕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鑼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戲。内容有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戲、民間生活小戲、曆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4類。有的地方稱漁鼓或竹琴。
在陝西有關中道情,是陝西的皮影戲劇種,分東路調和西路調。前者流行于黃河兩岸,後者流行于陝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區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涼調”等分支劇種。其唱腔特點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衆人相和,以增強氣氛。劇目約有二百多個,均屬老藝人口傳,其中若幹劇目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道情是漁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黃冠體”(黃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裝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遊廣漠、寄情太虛,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可能已經有了道曲,漁鼓簡闆則始于宋朝,雖然道情出現的早,但是流傳下來的作品卻不多見,能看到的僅有本篇鄭闆橋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僅收錄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此一曲種已經沒落以至于将要絕迹,民國以來并沒有留下來可供學習的資料,這門藝術已經是後繼無人了。
表演形式道情音樂比較豐富,據傳說原有七十二個套曲和一百來種曲調,現在隻能夠收集起十三種套曲和九十六種曲調,其唱腔為聯曲體。它是利用諸宮調的某些曲子互相聯綴起來,組成有層次的大型唱段。每種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搶、緊”六種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據需要來臨時組合的。
例如:“耍孩兒”的結構就包括“正耍孩兒”、“反耍孩兒”、“平耍孩兒”、“苦耍孩兒”、“搶耍孩兒”、“緊要孩兒”六個曲子。這“正、反、平、苦、搶、緊”各有不同内容:“正”表示用正調演唱,一般用正調演唱的曲調為“商”字調;“反”表示用反調演唱,一般用反調演唱的曲調為“徽”字調;“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緒,“苦”表示愁苦、凄涼的情緒,二者皆用正調演唱;“緊”表示唱腔結構緊湊,“搶”表示唱腔結構喜悅、輕快、類似“搶”一般地速度。
另外,道情又巧妙地借鑒了“晉劇”中的“介闆”、“流水”、“滾白”以及昆曲唱腔,彌補了本身的不足。音樂伴奏中的“漁鼓”為道情特定樂器,其文武場樂器與梆子劇種大緻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