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代禦用建築匠師蒯祥。蒯[kuǎi]
他 是中國明代建築匠師。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于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蘇吳縣人 。蒯祥的父親蒯富,有高超的技藝,被明王朝選入京師,當了總管建築皇宮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學藝,蒯富告老還鄉後,兒子已在木工技藝和營造設計上成 名,并繼承父業,出任“木工首”,後任工部侍郎。曾參加或主持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負責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宮(1417)、皇宮前三殿、長陵(1413)、獻陵(1425)、裕陵(1464),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 (1460)、隆福寺(1490)等。
據明史及有關建築專著評介,認為蒯祥在建築學上的創造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 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計算,竣工之後,位置、距離、大小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其幾何原理掌握得相當好,榫鉚技巧在建築藝術上有獨到之處。中國古代的建 築大多是木結構,其關鍵在于主柱和橫梁之間的合理組合。蒯祥不論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籌劃,營造的榫鉚骨架都結合得十分準确、牢固。在北京皇宮府第的 建築中,蒯祥還将江南的建築藝術巧妙地運用上去,他采用蘇州彩畫,琉璃金磚,使殿堂樓閣顯得富麗堂皇。
蒯祥不僅木工技術純熟,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 和審美意識。據記載,蒯祥能以雙手握筆同時畫龍,合二為一,一模一樣,技藝可謂是爐火純青。在當時營建宮殿樓閣之時,他隻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 待施工完畢後,建築與設計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連明憲宗也很敬重他。1420年,承天門建築完工後,他受到衆口一詞的贊揚,被稱為“蒯魯班”。後來, 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職期間,先後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包括明英宗正統年間重建三大殿,明英宗天順年間興建裕陵。“凡百營造,祥無不與。”《憲宗實 錄》中這樣評說。
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它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曆史内涵,高度濃縮了中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成為舉世矚目、令人神往的地方。
天安門位于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天安門總高33.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台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
天 安門初建時候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中心禦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天安門城樓,由于兵火戰亂,長期失修,1969年,河北邢台地區 發生地震,使天安門城樓損壞變形更甚。1969年底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地面全部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鋪成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
【來源】豆丁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