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白族的跳花盆還是傣族的擲糠包又或者是朝鮮族的頂甕競走,這些都是少數民族獨特的一些傳統活動遊戲,不僅僅是少數民族有着這些獨特的活動,泾河竹馬就是一種據小孩子的遊戲研究出的一個有趣活動。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泾河竹馬的特色。
泾河竹馬是一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其中以棗坪竹馬最為着名。以12人為一陣營,以自制竹馬為主要道具,表演者在扮演不同角色時着不同人物服裝、頭飾以及道具。表演場地多選為場畔、村裡較大空間,野外空地,大約以15平方米為宜。表演場内以宮燈為城門,演員們及所有表演均在場内圍繞宮燈進行。
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們以大元帥即指揮者的令旗旗語為動作指南,以鼓點的快慢為節奏,以頭馬的縱馳為基準。要求表演環環相扣,張馳有度,體現這一藝術形式的完美結構。
“竹馬”最早起源于人類童年時期的兒童遊戲一黃口稚兒,以竹枝騎于跨下作跨馬狀,你追我趕。後經漫長的人類曆史,竹馬逐漸又演變為成年人的遊戲抑或是體育項目或娛樂活動。這個項目最早大多用于豐收的慶典、民間的祭祀活動。在近當代,他才被從慶典、祭祀等實用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娛樂功能大于實用功能的民間藝術。
棗坪竹馬作為一種民間竹馬藝術,起源于何時,曆史上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卻有口傳曆史為我們留下了線索一藥王孫思邈尋找草藥途經棗坪東溝,遇到泾河之北一身患惡疾之人。這個人已被病魔折磨得生不如死了,想到東溝來早早地了此殘生。
孫思邀給了他一個偏方和幾副草藥,這個人服完後竟痊愈了。這個人滿懷感恩之心來到東溝感謝孫思邈時,這裡早已人去溝空。這個人為了紀念孫思邈,請人在東溝鑿洞建廟,當廟建成後,這個人請棗坪人來慶祝,棗坪人就在廟前拉開場子,表演就是自己的竹馬。
棗坪竹馬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喜逢文藝百花争豔的盛世。泾陽作為陝西省文化先進縣,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中不斷加大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棗坪竹馬2006年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其傳承和發展必将迎來更加明媚的春天。
泾河竹馬特色:
1、結構嚴謹。表演程序環環相扣,張馳有度,具有完美的藝術結構。
2、故事性強。棗坪竹馬這一藝術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關聯,水乳交融,它所表演的内容大多為《封神榜》、《回荊州》、《劈山救母》、《楊門女将》、《下河東》等故事,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氣節。
3、要求技巧高。棗坪竹馬的表演程序相對固定,每一組動作都相當規範,隊形變換複雜,尤其是“撲鴿旋窩”、“十剪子花”、“十五觀燈”的表演不要說觀者眼花缭亂,就是表演稍不留神,也會破綻百出。
4、民族特色鮮明。棗坪竹馬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即就是現在它已成為了一種純娛樂性的民間藝術,但我們仍不難窺出它所蘊含的慶典、祭祀的文化氣息。
【結束語】泾河竹馬如今也是大多不為人所知,如今孩子們的遊戲已經慢慢從生活中滲透到了網絡之中,他們并不跟身邊的朋友有着過多的接觸,泾河竹馬或許也是個可以增加班級内凝聚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