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果就像野菜,在我們的童年記憶裡,總是占着一席之地,想來就覺親切無比。
如果說,野菜是屬于大人的,那麼野果就是小孩子的專屬。尤其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一定都在田間、在山裡、在溪邊,采過各種各樣的野果子。
物流發達,我們能吃到的水果品種越來越多,進口的、名貴的,可怎麼也比不上回憶裡的野果美味。
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童年吃過的野果子吧。
别名:樹莓、覆盆子、夢子、嘎共共
說懸鈎子,估計很多人不知道。但要說到樹莓、覆盆子,應該沒人搖頭了吧。
懸鈎子是兒時最常見、最美味的野果。天氣才剛熱起來,漫山遍野就都是這種紅紅的果子了。
它的種類也特别多:
長在地上的最好吃,我們一般叫夢子;長在樹上的叫樹莓,顔色偏黃,肉質更緊些,但略微有些酸;有一種黃色的,叫黃泡;還有一些是帶刺的,叫刺莓;甚至還有一種跟夢子常混在一塊兒,貼着地長的,但顔值遠遠不如夢子,叫蛇莓,傳說中是蛇最愛吃的,我們可不敢碰。
樹莓。
黃泡。
蛇莓。
後來讀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才知道它還有一個如此「高大上」的名字,叫覆盆子: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當時讀到這段話,内心竊喜:我居然和大師的品味一樣,愛覆盆子遠甚于桑葚。
可惜,如今桑葚常有,可覆盆子卻很少見,反而在進口超市才看得到,價格也是十分「美麗」。
回憶起兒時,常将吃不完的夢子一粒粒串在狗尾巴草上玩,不甚珍惜,後悔不已。
别名:烏肚子、當梨根、山旦仔
桃金娘,多少人小時候的回憶啊!因為《哈利波特》中的同名人物,對桃金娘格外有一份好感。
桃金娘的果實呈卵狀壺形,像一個個縮小版的酒杯。初時,果實是青色的,随着逐漸成熟,漸漸過渡到黃,直至熟透,完全變成紫黑色。
熟透了的果子味道甜美,果中有芯,芯外多籽,吃完了,回味還有一點甘甜,别有一番滋味。
不過,桃金娘不能多吃,不然會便秘。嗯,吃過的人都懂的。
别名:拐棗、萬字果、金鈎子
和一般的果子不同,枳椇的果實可不能吃,好吃的其實是它的果柄。
果柄肉質肥厚,上面覆蓋着一層細細的絨毛,彎來拐去,形似雞爪。
從樹上折下一根果柄,直接嚼着吃,肉質鮮嫩,甘甜中略帶了兩分澀,汁液流到手上都是粘粘的。
别名:烏飯子、西燭葉
南燭長在烏飯樹上,果子自然也是烏漆嘛黑的,長得特别像藍莓,所以又被稱為野生藍莓。味道嘛,還真的和藍莓有點像,酸酸甜甜的。
南燭除了直接吃,還能入藥,《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
「南燭,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紅子作穗。
人家多種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采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别名:紫茄子、鋪地錦、地石榴
地稔,顧名思義,長在地裡,就像一張錦被鋪在地上。
地稔的果實也類似于藍莓,是一種漿果,幼果為青綠色,成熟後變成紫黑色。味道還不錯,挺甜的,就是吃完後舌頭、嘴唇全是黑的。
别名:刺梨、送春歸
刺梨,在之前的水果維生素排行榜中大大出名了一回,它的維C含量一騎絕塵,比冬棗還高,是當之無愧的「維C之王」。
刺梨一般生長在向陽山坡、溝谷、路旁邊,或者灌叢中,長相樸實,還帶有攻擊性,路過看到壓根兒就不會把它跟吃的聯系起來。
其實啊,刺梨的果肉吃起來很脆,成熟後跟梨一樣是黃色的,聞着也有一股濃濃的香味。
刺梨又好吃,營養價值又高,如果可以量産進入市場,該多好啊。
别名:棠梨、小澀梨
第一次知道棠梨,是十幾年前看小說《甄嬛傳》,甄嬛的居所就叫棠梨宮。當時以為,所謂棠梨,是一株海棠與一株梨樹,不想,原來還真有棠梨這種果子。
棠梨看上去有點像梨子,不過果實很小,密密麻麻地挂在樹上,煞是好看。
棠梨成熟前是綠色的,酸澀味特别重,令人難以下咽,熟透了又軟又甜。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喜歡摘沒成熟的棠梨,把它腌制起來,泡糖水或泡果酒。如此一來,酸澀味大大除去,保存時間也比較久。
别名:牛腰子果、八月果
八月炸的名字太形象了,因為每到八月,果實成熟,果皮就會炸開,露出裡面白白的果肉。
八月炸肉少籽多,在嘴裡囫囵一圈兒,就剩下滿口的籽粒了。不過味道還是很好的,吃完隻覺清香缭繞,滿口生津,不禁讓人舔嘴咂舌,意猶未盡。
也有把八月炸成為野香蕉的。我尋思着,二者長得并不怎麼像,口感也說不上相似。了解的朋友可以留言跟我們說說。
别名:地石榴、地枇杷、野地瓜
野地瓜跟地瓜有着天壤之别,西南地區的朋友對它可能比較熟悉。有一句民俗諺語,「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爛」,說的就是野地瓜。
在野果中,野地瓜算得上是大個子,紅豔豔、香噴噴。
野地瓜的果實有點像無花果,味道也有幾分相像,不過野地瓜更細膩,也不像無花果那麼甜膩。
别名:野葡萄、過山龍
野葡萄個頭非常小,像沒有進化好的葡萄,勉強有幹黃豆那麼點兒大。
味道也帶着葡萄的特性:青色的又酸又澀,變成略微紫紅了就可以吃了,當然最好吃的還是熟透了變成紫黑色的時候。但紫黑色的很少見,因為不待熟透就被别人采光了。
别名:黃彈、黃皮
黃皮果外表色澤金黃,披着細細的絨毛,果肉白嫩,裡面的種子翠綠,吃起來甜酸适口,汁液還帶有一股香味。
除了生吃外,如今黃皮果的用途越來越多,還能加工成果凍、果醬、蜜餞。
别名:黑天天,天天兒
龍葵都吃過吧?吃完嘴巴、手指都黑乎乎的,免不了被大人一頓訓。
龍葵常見于北方,個頭很小,酸酸甜甜的,山溝、河畔旁總有它的身影。
除了果子外,人們還會将新鮮的龍葵葉也摘回來,和雞蛋一起煮湯吃,味道略苦,但十分清新。
指橙,因形狀像手指而得名,外表像一根手指頭,而裡面的果實又像橙子。
指橙其實并不是我國的原生品種,而是來自于澳洲的一種野果。它的果粒晶瑩剔透,一粒粒的,所以又被稱為「水果中的魚子醬」,吃起來柔軟多汁,香氣四溢。
指橙不但好吃,顔值也很高,果實五顔六色。
别名:冷飯團、布福娜果
黑老虎外觀奇特,它不是由單獨的一個果子組成的,而是由很多的果子顆粒組成的,吃的時候,要一片一片剝下來。
黑老虎熟透後味道微甜,口感清冽,集菠蘿、葡萄、荔枝的優點于一身,風味很是獨特,故又名菠蘿葡萄。
别名:貓兒屎
貓屎瓜很少見,即使在深山也難得能采到,可謂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貓屎瓜的果實成熟後,呈藍紫色,多漿汁,形狀很像小貓拉的屎,一小條一小條的,跟人的手指這麼點大,故得此名。
貓屎瓜的味道和八月炸類似,口感上比八月炸更接近香蕉,肉質綿甜。
别名:燈籠果
燈籠果,其實是醋栗的一種,果呈球形,果子上有一道道縱向的紋路,猶如燈籠的骨架得名。
北方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在東北的山裡比較常見,也叫山櫻桃。近些年,燈籠果漸漸傳到了南方,即便是家門口的普通水果店也能買到。
成熟後的燈籠果果實變得透明,口味清甜,算是接受度非常高的野果了。
别名:龍蒙果、山桐油,黃牙子
野山竹,長得像山竹,果肉也像,酸酸甜甜,口感綿軟。不過山竹果皮是紫色的,而野山竹是黃色的。
野山竹一般長在深山裡,數量逐漸減少,越來越難吃到了。
别名:野生闆栗
把錐栗的圖片放大了看,與小個兒的遷西闆栗如出一轍,圓圓的,像個不倒翁。
錐栗的外殼和闆栗一樣,有刺殼,一串一串的,一串上有好幾個果子。每當果實成熟時,它就會從刺殼中脫落出來掉在地上,人們直接撿回來就能吃。
吃法也和闆栗差不多,炒着煮着吃都行。
别名:羊奶子、雞臘子、雞公蛋
牛奶子沒熟時,果實為青色,味道說不上難吃,但略微有些澀;果實成熟後變紅,酸甜可口。
别名:丁香
一聽名字,還以為是種野棗,但它和棗子毫無關系,可謂八竿子打不着。
相反的,黑棗和柿子長得特别像,活脫脫的迷你柿子。味道嘛,也像柿子。
所以為什麼它要叫黑棗,而不叫黑柿呢?
撰文 | 火龍果
設計 | 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