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便利,不同人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如今,随着網絡文化不斷普及,很多網友們産生出了“新型語言”,英文縮寫、新詞舊意、成語運用讓人們摸不着頭腦,雖有不少緊跟時代的互聯網同胞,還是有很多人感歎被年輕人飛快的語言進化速度抛在了腦後。尤其對于70後的父母來講,更是難以理解自己孩子說的話。這屆年輕人說話,你還聽得懂嗎?
英文縮寫、新詞舊意、成語運用
你還看得懂嗎?
Dbq、xswl、nsdd、rwkk、bdjw……大家都能第一時間看懂這些英文縮寫嗎?這就是經常出現在年輕人聊天界面的“代碼”。不僅如此,你是否發現,自己最近收藏的成語表情包越來越多?成語使用的巅峰往往出現在娛樂事件或社會事件發生之後,這些成語有些被替換成同音詞,有些直接配上突出人物性格的照片或動圖,再賦予新含義。
“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很火,其中男性角色陳嶼因為對于家庭關系的處理不當,被網友們嘲諷,最後直接用成語“冷言冷嶼”來形容電視劇中陳嶼在和老婆交流的時候經常用潑冷水的方式打破浪漫。”餘楓表示不止網友們不僅新造“冷言冷嶼”一個詞,還有“人間無嶼”等等。
除去替換音節的成語外,成語配上表情包早已成為網民手機内存的重要部分。甚至被網民玩出花樣,配上了英文。“貪生PASS”“深藏Blue”“關你peace”“Tony帶水”,還有一些朋友覺得表情包太占内存,直接用輸入法自帶的emoji圖标代替成語,比如兩顆愛心一頭大象再加一對爪子,便是“心心相印”的含義。
“真香定律”對很多網友來說并不陌生,這是來自于湖南衛視《變形計》中一位男主人公在和導演組鬧矛盾說出一句“就算餓死,我也不會吃你們一口東西。”但沒過多久就被啪啪打臉。網友們精辟總結賦予了這些話語背後豐富的内容和畫面。
“50後”不懂“90後”
和父母溝通,常常哭笑不得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說話方式。以微信聊天發表情包為例,50後喜歡發“強”,70後喜歡發“偷笑”,80後愛發“呲牙”,90後獨寵“破涕為笑”,00後經常“哭臉”。尤其很多年輕人也有這樣的體會,“微笑”的表情包、“呵呵”的消息在年輕人眼中都帶着些許“嘲諷”的色彩,但在長輩眼中卻是“充滿善意的表達。”這些風格都源自于自己生活的那個年代。
上一輩的人,大部分時間與經曆都在為生活奮鬥。或許正因為此,他們沒有時間去琢磨如何“語出驚人”。就連和自己的孩子發微信,都像是在寫通訊。“爸,你什麼時候回家?姑姑下午幾點到車站?”“兩小時後到家,等我問問,一會兒告知。”90後的林小可在教會70後的父母使用微信後,他們便經常打字聊天,還和父母建了個家庭群,但令林小可哭笑不得的是,每次在手機上問父母問題時,他們的回答總是顯得十分官方。“總是發‘好的’‘收到’‘抱歉’這些詞彙,和平常言語溝通完全不一樣,顯得很有距離感,我有時候發表情包,他們也表示難以理解。”林小可說道。
現在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更多說話的新方式、新風格讓不及時“沖浪”的大齡人群摸不着頭腦。“我家孩子總發什麼‘我也是醉了’,難道天天喝酒喝醉了嗎?還有一些表情包,我們是真看不懂。”胡阿姨今年50歲,有一個25歲的女兒。有一次女兒發給自己一個表情包,是一個用手指着光溜溜的大肚皮的圖片,圖中配文:我媽問我錢花哪兒去了。胡阿姨一看到圖片以為是女兒自己拍攝的,便說:“今天又吃大餐了?女孩子這種光肚子的圖片不要亂發,和媽之間發發玩還行。”随後,女兒發來了六個點。
新型語言的運用
你會怎麼選?
對于語言表達的新變化,記者采訪了身邊的年輕朋友,想了解他們為何會使用“新語言”。過程中,有些人覺得簡單、順手、方便,反正同齡人都懂。“我覺得這種方式還挺正常的,就像小時候上課傳紙條怕被發現,就用縮寫代替,喜歡的人用就好了。”方雨表示,年輕人不在意别人眼光,至于打字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但也有一些人并不認同這些新型語言。“我覺得可能有一些人是出于玩梗加跟風的心理,這樣簡體中文會被污染得很厲害,語言的美感都被破壞了。”70後的江曉海稱這些新詞的使用人群基本上是青少年,雖然這樣的成語傳播方式可行,但都是簡單且流于表面的,容易産生誤導。
在生活中,新型網絡用語仍然是個有待讨論的問題,一方面,一些人在這樣的交流中獲得了樂趣,而另一方面,有些人質疑這樣的語言使用會對語言的規範性和文學性造成一定的影響。人們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也需要他人的理解。
來源:瓷都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