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滕文公全文?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為仁不富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孟子與滕文公全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孟子與滕文公全文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為仁不富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
滕文公問為國。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雲:‘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今譯】
戰國時,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滕文公去請教孟子,治理國家的方法。
孟子告訴他說:“國家的弱或強,關鍵在百姓,老百姓的事情不可拖延。
“《詩經》上說:‘白天割取茅草,晚上搓成繩索;趕緊還要修繕房屋,馬上又要播種百谷(作物)。’
“要讓百姓能夠安定生活,老百姓們都有這樣一條規律: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有一定财産的人,他的心思才能安定;沒有一定财産的人,他的心思便不會安定。)
“苟無恒心,如果心思不安定,那就會胡作妄為,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再用刑罰來制裁他們,對他們施加懲處,這樣做等于陷害老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在位掌權,還要去做這種陷害老百姓的事呢?
“所以賢明的國君一定會認真管理好國家,恭敬節儉地以禮節對待臣子,節省用度,恭儉禮下,尤其是依據法制向人民征稅,向百姓征收賦稅要有固定的制度,不能随便向百姓要東西,橫征暴斂。
“而想發财的人是不會喜歡仁政的。從前魯國的陽虎說過這樣一句話:‘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一心要富有,想發财,便不能講仁愛、有仁德;講仁愛、要仁德,就不能聚斂錢财,發不了财。)”
【賞析】滕文公向孟子請教如何治國,孟子告誡滕文公,要做一個聚斂人民财富的君主,就不可能施行仁義道德;要做一個布施仁義的君主,就不可能聚斂财富。所謂“财散民聚”,隻要君王願意布施仁義,人民自然會主動靠攏,孟子在這種“上下交相利”的時代,鼓勵滕文公做一個“為仁不富”的君主,實在是用心良苦呀!
“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 意思是,有固定的産業、穩定的收入就有堅定的信念、穩定的思想,否則,就不可能有堅定的信念、穩定的思想。
“為富不仁” be rich and cruel,一心為了發财,不施仁政,不擇手段地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累聚财富,不講仁義。
後用成語“為富不仁” 形容富人沒有好心腸,the rich is heartless,刻薄成性,一心隻求自己發财,為緻富心狠手辣靠不正當的手段,盤算着剝削,唯利是圖,不顧他人死活。
陽虎,字貨,又稱陽貨,與孔子同時代的同是魯國人,是春秋時魯國正卿季氏的家臣,他權力很大,他的财産多了,勢力大了,曾經挾持季氏專政魯國,後來失敗了,隻好逃到國外去。
陽虎說:“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意思是富人好“聚”于是不仁,仁人好“散”所以不富。陽虎說這句話,重點在于“富”,而孟子引用這句話,重點卻在于“仁”。
後用“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形容追求發财緻富就不能行仁愛之道了,施行仁愛之道就不能發财緻富了。意謂仁人樂于施與,富者嗜于聚斂,因而仁與富不能兼備于一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