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圍鼓也是有一段響亮亮的曆史的。相傳楊家将中的楊九郎當年經常帶領軍隊在韓城出沒,任務就是保護當地百姓,後人為了紀念楊九郎,将當年宋軍作戰的鼓樂傳承下來,随後經千百年的演變,形成了今天的韓城圍鼓。本期韓城文化為你介紹。
韓城圍鼓原稱西川鑼鼓(因韓城圍鼓主要分布在韓城境内的西川沿線而聞名),是陝西省韓城市的漢族傳統鼓樂。其中又以薛峰境内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圍鼓最負盛名,因其所居地為薛峰境内,故又名薛峰圍鼓。薛峰鑼鼓相傳是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宋遼戰争期間,薛峰川境内為戰争的前沿陣地,相傳楊家将中的楊九郎經常帶領北宋軍隊在這裡出沒作戰,後人為紀念楊家将,便将楊家将擊鼓作戰時鼓樂流傳下來。後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創造出一大批融合農村文化生活,節日喜慶等的鼓樂曲牌,或表達農耕時期,莊稼喜獲豐收的喜悅心情,或表達宗廟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誠心境,形成了今天這種集戰争鼓樂與節日喜慶、宗廟祭祀于一身的韓城圍鼓。
韓城鑼鼓形式多樣,但就其主要派别與形式來劃分,有韓城行鼓和韓城圍鼓之分,而韓城圍鼓作為一種漢族傳統文化,以其傳承曆史久遠,陣營完整,鼓點繁多、技藝高超,而在韓原大地獨秀一枝,長盛不衰。
韓城圍鼓主要由七個陣營組成,分别為鼓營、鑼營、钹營、火铳營、花杆營、旗營、墩柱營,總人數近200餘人,演奏時,帥旗開道,旗營人員手執龍鳳旗居于陣營兩側,呈一字排開。
火铳營為其先導,花杆營居于陣營兩側,鑼營、鼓營、钹營呈陣型排開,居于中央,呈對稱分布。鼓營中的演奏人員頭戴戰盔、身披金甲、足登戰靴,馬步蹲開,呈擊鼓作戰之勢;鑼營、钹營人員左腳向前邁出一步,高高舉起銅鑼與金钹,呈向前厮殺之勢;花杆營身着彩裝,手執五彩花綢杆,花杆呈45度傾斜角,呈搖旗呐喊之勢。
适時陣營排開,令旗揮舞,鼓聲雷動,氣勢恢宏,各陣營随着令旗的揮舞,不斷變換陣型,或相互配合,交響輝映,或各自為營,單營作戰,時而呈合圍之勢,時而呈戰場隊形一字排開。從而将戰場中短兵相接的緊張氣氛表現的淋漓盡緻。而圍鼓周圍增加得花杆營,成員均為女性,适時,幾十位姑娘身着豔麗的節日盛裝,手執五彩綢杆,在鼓手旁搖曳浮動,婀娜多姿,呈現出剛與柔相濟,力與美的完美組合,使人看後如癡如醉,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美德感受。
韓城圍鼓又充分吸收了民間的漢族傳統文化,千百年來,随着農耕文化的不斷發展,韓城圍鼓不斷繼承和發展圍鼓的形式變化,在充分繼承傳統古軍樂的精髓後,韓城圍鼓根據農村的文化生活,又先後創作出一大批如“喜洋洋”、“摘豆角”、“歇陰涼”等反映農村傳統文化生活的曲牌,當圍鼓演奏時,各方陣時而各自為營,時而密切配合,鼓點時而輕、時而重,時而緩、時而急。時而情緒激昂,如癡如醉,時而淺吟低唱、歡歌笑語,既有古戰場軍樂之雄渾,又有農村節日喜慶之婉轉動聽。
曆史溯源
薛峰境内自古以來就是地理要塞,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冷兵器時代。其地理位置更為重要。相傳在北宋時期,這裡是宋遼戰争的前沿戰場,當時兩軍作戰,擊鼓為号。
韓城圍鼓中有一章節名為對鼓,顧名思義,是指兩軍排兵布陣時所擊的鼓樂。我們從其形式與鼓點中明顯能夠感覺到戰場中兩軍對壘的緊張氣氛,當敲到陣鼓時,鼓營分化為兩營,模拟當年戰場厮殺情景,呈兩軍對壘之勢,演奏時,兩軍将軍帶領其成員成三角形排列,相對而立,怒目而視,呈戰場中拼命厮殺之勢;鑼營、钹營和花杆營各居于自家陣營後側,為其搖旗呐喊,以壯軍威。随後,兩軍主将對戰完畢後,陣營呈現排兵布陣之勢,演奏時,時而兵分四路,時而形成合圍之勢,适時,鼓聲雷震,節奏加快,呈現出戰争到了緊要關頭和即将勝利的喜悅心情。此時,鼓者情緒激昂,如癡如醉,有舍我其誰之氣概。韓城圍鼓無愧為古戰場軍樂的典範之作。
韓城圍鼓的興盛于神權發展和宗廟祭祀有關,在韓城西川地區有較大規模的廟宇多達二三十處(文化的大革命期間幾乎損毀殆盡)。各種不同的廟會期間都有慶典,而有慶典必有韓城圍鼓。從古廟遺址中的殘存碑記上我們可以得知,西川原共有十八社,建廟修佛的資金,多以“社”為單位籌集,一般一廟有多社支持,同時一社又支持多廟,而“社”重要的組織紐帶就是鑼鼓。宗廟祭祀更是同鑼鼓分不開。作為連接其族群的紐帶作用的鑼鼓,每逢宗廟祭祀,族上的無論是鶴發童顔的老人還是虎虎生威的後生都要美美的敲上一陣鑼鼓。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圍鼓的發展和創新
韓城圍鼓源遠流長,其内涵豐富、底蘊深重,是名副其實的漢族民間鄉土文化。作為民間文化,韓城圍鼓又保留着民間文化傳承性的一部分,戰場軍樂并不适合農村節日慶典或宗廟祭祀等形式的活動,長期以來,在漢族民間不知多少代的鼓手傳承與創新,創造出一大批結合農村慶典生活和反映農村文化生産生活的曲牌,使圍鼓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擴大,使其内涵進一步豐富。
我們單單從其曲譜名中就能一目了然:“母牛尿尿”、“老牛上坡”、“撲鴿楥窩”、“歇陰涼”“肚子痛”“叮圪巴”、“緊三錘”、“四折子”等,這些鼓譜之所以取名如此粗俗土氣,也充分顯示了,在農耕年代,大多數農村人民目不識丁,鼓譜是充分照顧到廣大農民的接受水平。不過雖然鼓譜曲牌土氣粗俗,但鼓點确實韻味無窮,形象的表達了鼓譜所反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