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深入農村?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集中力量組成扶貧工作小組,探索科技幫扶新路,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科技深入農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科技深入農村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集中力量組成扶貧工作小組,探索科技幫扶新路
26歲的馮翔羽成了良坡村第一個願意返鄉的青年。7月28日,馮翔羽連夜趕回村,向正在村裡指導生産的熱科院專家請教如何種植百香果。
青年返鄉不是稀奇事,但對良坡村來說卻有些特别。由于貧瘠的土壤帶不來好收成,這裡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鮮少人回村。
自2012年底良坡村被列為海口市“結對共建和聯手扶貧”幫扶村後,海口先後籌措500餘萬元,完成了公路、文化室、水塔、抗旱塘建設,種上了油茶和菠蘿,通過“投牛還本”的“滾動扶貧”模式,村裡的牛、羊養殖漸成規模……
“聽家人說,除了政府的引導外,現在還有農業專家來幫我們發展,他們在沙土地上種活了好多作物!”馮翔羽看到,家鄉在變美,曾經貧瘠的土地逐漸改變模樣。
馮翔羽所說的農業專家來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他們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委号召,組成扶貧工作小組,要把良坡村打造成熱科院的科技示範點,以科技找準脫貧緻富的“準星”,讓這片貧瘠的土地變得宜居、宜遊、宜業。
因“地”制宜
找準“病竈”對症施策
良坡村是海口市美蘭區大緻坡鎮金堆村所轄的一個自然村,地理位置不偏,地也不少,全村44戶203人,共有797畝土地。“可水稻畝産不過四五百斤。”村民馮學和說。
土壤貧瘠、灌溉困難,不成規模的種植加上不科學的耕作方法,使得村民種田積極性受挫,100多畝地撂了荒。
7月底,曾經撂荒的土地上,新種的辣木樹葉子鮮嫩,芒果樹長勢喜人,花生開出了黃色小花……熱科院的專家們在撂荒地種上花生、辣椒、地瓜、辣木、花梨木、芒果樹等,接下來他們還将引進滴灌技術,解決良坡村民的灌溉難題。
其實,三年前,金堆村的大學生“村官”梁天财就做過嘗試,示範種植了10畝玉米、茄子和芋頭,“我們要幫助農民種好地,引進了新品種,卻因為沒有掌握技術,反而要農戶來指導我們種地,成效差強人意。”
去年11月,駐村幹部梁天财的示範探索一經媒體報道,熱科院迅速成立了扶貧工作小組,整合全院的資源和技術,集中發力科技幫扶。
“扶貧攻堅是每個單位的責任,村幹部的探索和情懷更讓人感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王慶煌表示,作為我國唯一從事熱帶農業科技的“國家隊”,熱科院更應當扛起責任和擔當,找準“病竈”,有效治療“貧症”。
心系農民的熱科人明白,土地不僅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更是發展生态農業的基礎。熱科院土壤肥料專家羅微說,“縱使土壤改良耗時耗力,也要應對。
如果土壤得不到改善,一旦遇到自然災害,不僅農民傳統的種植顆粒無收,連新發展起來的養殖業也将很難得到保障,返貧就會出現。”
數月以來,羅微帶領十多位科研人員,紮根良坡村,深入田間地頭監測土壤質量,把熱科院多項新品種、新技術和新型肥料灑向這片土地,讓這片土地開脫貧之花,結緻富之果。
因戶制宜
“一戶一法”精準把脈
“走,羅博士,帶你去我的花生地看看!”村民馮學農騎着摩托車打招呼。
“是老馮啊!你最近施肥了麼?”羅微應聲回答。
旁邊的科研人員感慨,“老馮就是那個一開始不和我們說話,但又率先種了新品種花生的村民!”這種轉變,離不開科研人員10個月來的真誠溝通。
橡膠研究所土壤農化黨支部黨員黃豔豔說,做農村工作沒有捷徑,隻有真誠溝通。良坡村的老人接受新事物能力低,有的連普通話都不會講,“我們就拜托村小組組長當翻譯。”
“每戶家庭情況不同,傾聽村民心聲太重要了!”扶貧工作小組調研發現,精準扶貧,不是專家認為适合種什麼就種什麼,而是以重塑村民種植信心為主,現在地裡種的都是村民們點的單。“我們結合農戶的發展意願,幫助他們篩選更優品種,并及時了解他們的種植情況。”
接下來,熱科院組建的專家團隊繼續開展技術跟蹤服務,通過點對點幫扶,扶持村民發展油茶,并在油茶地裡套種蔬菜和花生,在閑置土地上種植牧草,讓養牛、養羊生态起來,增收節本。考慮到留在村裡的老人居多,熱科院還計劃在村子外圍種上椰樹等适合粗放管理的作物。
因村制宜
規劃“三環”布局新村
自扶貧工作小組成立以來,除了橡膠研究所外,熱科院的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椰子研究所、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香料飲料研究所及海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也來了不少專家,小小村落一次次成為他們的“鄉村辦公室”。
水泥路通到家門口、牛羊圈讓人畜分離、巷道幹淨整潔、村民淳樸友善……“在海口的幫扶下,良坡村的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給我們的幫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專家們說,依托海口“十二五”脫貧成果,熱科院規劃利用50畝閑置土地做示範,打造創新型農村示範基地。
“良坡村土地雖貧瘠,但地勢平坦開闊,不失為‘良坡’,村裡平整的稻田、繁盛的草木就是證明。”羅微介紹,無人機航拍的數據顯示,良坡村的田野、屋舍和道路呈“三環”狀,他們依此編制了“宜居生活、宜遊生态、宜業生産”的三環發展規劃布局,環環相扣、層層輻射。
老年活動中心周邊是第一環,為農副産品展示區;再往外擴,以水塘為基準,打造以農家樂為主的休閑農業圈;最外圍則是成規模的生産觀摩圈。
“我們計劃在房前屋後的閑置土地上,示範種植椰子、蜜柚、龍眼和荔枝等果樹,打造庭院經濟。”羅微說,這麼做是為擴大産業格局防範市場風險。
不止是良坡村,熱科院還在全省其他市縣打造了多個科技扶貧點,但與别處不同,此次熱科院打破以往率先發展産業的思路,全面考量,發揮科技示範點的引領作用,打造休閑農業吸引青壯年回鄉發展,借力電商促産業發展。“希望在我們的幫扶下,村裡庭院經濟、養殖業和種植業都能有所提升,步伐穩健邁向小康。”
50多歲的馮學和今年多了個選擇,原本要去工地當泥工的他現在盼着地裡的新品種花生和辣椒快快長大,“如果收成好,又何必要離家去打工呢?”
不試一試怎麼知道?馮翔羽決心跟着專家一起改造家鄉。他期待着,未來家鄉能如陶淵明描繪的那般,“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怡然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