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主要散布在華中和華南各省,尤以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為集中,是大本營,大多的客家人都曾颠沛流離從發源地遷徙到五湖四海,因此就有了東方的吉蔔賽人的稱号。本期的客家文化帶你去尋根問底:客家文化發源地在哪。
“客家人”這一漢族民系,目前在中國大陸主要散布在華中和華南各省,尤以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為集中,是大本營。盡管如此,他們卻是“客人”,他們的祖居地或發源地不在華南。對客家人追本溯源,首要的是查族譜,找遺迹,辨文化習俗。
客家人最重視譜牒的撰修,因為要“崇先報本,啟裕後昆。”不論生活如何坎坷,曆經磨難,多次遷徙,颠沛流離,客家人都會口頭流傳或後人補纂,把本家族氏的源流記錄保存下下來,這給我們探究客家人的起源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在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對本家族系祖源有詳細的記載。據所收集看到的族譜資料反映,客家人源于漢族。我們知道,漢族源于華夏族,華夏族源于黃帝、炎帝及夷、黎、戊、苗、狄等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三皇五帝時代,各族系部落經過多次反複沖突、融合、分化、再融合,而形成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漢代後改稱漢族。所以客家也源于各族系部落,但以黃帝族系為最多。三皇五帝是漢族也是客家民系的祖源。
客家的先祖們,經過在中原廣袤的土地的厮殺合并,到周朝武王克殷後,分封成71個諸候國,後來這些諸候國人,或以國名為姓、或以祖先字号及谥為姓,分出許多的姓氏。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的姓氏,已基本确定完善。“姓”成為有血緣關系的世系同族的稱号;“氏”則是同姓衍生的分支。在客家姓氏族譜中,對自家姓氏淵源開卷就有明确的記載。
客家族譜浩繁複雜,難以一一羅列。綜合而看各姓氏祖先發端于中原地區。這一點可由客家姓氏的郡望地得到印證。所謂姓氏郡望地,一是這個姓氏他自身選定的;二是曆史上公認的;三是郡望地有的既是發迹的地方,也是這個姓氏起源的地方;四是這此郡望地大多數在漢晉至隋唐時期,也有部分在先秦時期确定。
統計資料顯示,客家祖先起源或發迹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尤以黃河流域占絕大多數。兩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客家人源于此是不争的事實。客家學泰鬥羅香林先生有言:客家先民其先世則多屬于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等,即所謂中原舊地。有學者更把客家發源地圈定了一個具體的範圍即:“北起并州之上黨,西界司州之弘農,東達揚州之淮南,南至豫州之新蔡。”過去還有種傳統說法,認為客家來自河南的光山、固始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