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汶:需儒字義
需字如何解釋,儒字如何解釋?我們的先祖們是睿智和聰明的。把兩個十分抽象的、看不見、摸不着的需儒二字解釋得讓人能夠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這種神奇智慧的确令人稱奇。
需xū
需:雨 而。甲骨文中“需”字是一個躺卧床上的人(應當說是女人),她的下身旁邊有着三滴液體,但隐去了已經離開的男子。“需”字本義:成年男女之間合法合理的性生活,是人們的客觀需要。儒家思想很重視這種合乎天理、人性的需要,甚至呼喊:“食色,性也。”在金文中,突出了下“雨”,但隐去了那個人,在下方則突出了“而”(生殖器)。需:雨 而,上面是雨,下面是而。在隸書、楷書中采用了這種寫法。
孟子雲:男女食色性也。孔子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孔孟之道那裡,正當的男女之間交往是完全合理的,特别是夫妻間能否生育孩子,能否續繼香火,成為子女是否孝敬老人的最重要的标準。 這裡展示的是男女之間的性交往的畫面。“需”正是展現了男女之間相互性需要的情況。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内無怨女,外無曠男”,“關關睢鸠,君子好逑”。“需”字字義:指的是那些到了婚齡階段的男女,互相需要異性的現象。需字字義推廣後,表達出人對于自身健康、安全、發展、事業心等諸多的需要;表示不同人群對不同人群互相之間,動物種群對其他動物、植物的需要;人對于自然界的事物的需要等等。
“需”字。《高級漢語詞典》:會意。從雨而聲。“需”指遇雨,停在那裡等待。本義:等待。《易·需》:需,須也。《新華字典》:“1、需要,必得用。2、必用的财物。”
由“需”字組成的詞組有:需求、需要、必需、急需、軍需、民需、各取所需、必需品等。
儒rú
儒:人 雨 而。在甲骨文中,“儒”字與“需”字一模一樣,表達的都是男女之間的媾合。儒家講究陰陽平衡,講究社會各方面相互需要對方,并且和諧共處,共存共榮。儒家處世哲學講究平和,講究中庸之道,反對走極端。
儒家講究君臣和諧,父慈子孝,夫妻和順,兄友弟恭,鄰裡和睦,民族和平,但是又有序,不是胡亂關系。而如何實現這種中庸之道呢?儒家講究上下有序,貴賤有别的社會秩序。儒家還特别提倡“三綱五常”,其主要内容即所謂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力圖制造的是一種超穩定社會結構。
儒家提倡以仁為中心的道德觀念。而“仁”字表示的就是相互需要、相互依靠的兩個人。人們之間要實行“仁道”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儒家提倡統治者的王道和德治,反對法家那種霸道和法治。反對秦始皇那種繁重賦稅和徭役的暴政。秦始皇的統治,那是隻管君王帝業卻不管百姓死活的。“仁政”則要兼顧君王需要與百姓需要。
儒家提倡“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也就是在國家裡要正确處理好民、君王、社稷(朝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正确的做法是:百姓(民)是寶貴的,君王相比較則次要些,而社稷更次要些。把“民”放在最可寶貴的地方,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正因為如此,儒家在中國存在的兩千多年裡,是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的。
但是,儒家的“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則将“民為貴”的思想變成了君王為貴,民為輕的實際。這也是儒家的悲哀所在。
“儒”字。《說文》:“柔也。術士之稱。從人。”《新華字典》:“1、舊時指讀書的人。2、儒家,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提倡以仁為中心的道德觀念,主張德治。”
由“儒”字組成的詞組有:儒生、腐儒、通儒、儒林、儒雅、儒家、儒教、儒士、儒術、儒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