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彜族的傳統特色節日是火把節,其實火把節是很多民族的傳統節日,但是,在彜族,過傳統節日也是有一些步驟的。當傍晚來臨的時候,上千上萬的火把會形成一條條火龍。場面非常盛大,喜氣濃烈。那麼,大家對于彜族的火把節三部曲了解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迎火
火把節第一天為“都載”,意為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打牛宰羊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婦女還要趕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團圓飯,一起圍着火塘喝自釀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歡樂和幸福。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由畢摩(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由家庭老人從火塘裡接點用蒿杆紮成的火把,讓兒孫們從老人手裡接過火把,先照遍屋裡的每個角落,再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來驅除病魔災難。最後集聚在山坡上,遊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種遊戲。
贊火
火把節第二天為“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高潮。天剛亮,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聖火下,參加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組織賽馬、摔跤、唱歌、選美、爬杆、射擊、鬥牛、鬥羊、鬥雞等活動。姑娘們身着美麗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于彜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黑體拉巴勤勞勇敢、英俊潇灑的形象選出美男子。選出像妮璋阿芝那樣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美女。當篝火要熄滅的時候,一對對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進山坡,走進樹叢,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将彜族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送火
火把節的第三天,彜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這是整個彜族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時,祭過火神吃畢晚飯,各家各戶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設祭火台,舉行送火儀式,念經祈禱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薩,賜給子孫安康和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人們舞着火把念唱祝詞,“燒死瘟疫,燒死饑餓,燒死病魔,燒出安樂豐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這時還要帶着第一天宰殺的雞翅雞羽等一起焚燒,象征邪惡的精靈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毀了。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燃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喻示壓住魔鬼,保全家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牛羊肥壯。最後,山上山下各村各寨遊龍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衆人團結一心,共同防禦自然災害。
正如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來源于絢麗多彩節日背後濃郁的人文精神以及其深層凝聚和高度濃縮的文化價值一樣,彜族傳統火把節同樣具有祈求農作豐産,進行禮德教育,實施民間文藝傳承以及整合彜區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