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及金溪陸氏家族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心學”創始人。因講學于象山書院(江西省貴溪縣),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中進士,調靖安主簿。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修郡城,穩邊防,甚有政績,卒于任上,谥文安。
陸九淵為“心學”開山之祖,與朱熹雙峰并峙,主張“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注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稱為“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
陸九淵出自江西金溪陸氏家族。陸氏始祖為晚唐宰相陸希聲之孫陸德遷,五代末年為避戰亂,他攜家帶小從江蘇宜興縣君陽山遷至撫州金溪青田裡(今江西省金溪縣陸坊)。第五代陸賀,通曉孔孟之學,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臯、九韶、九齡和九淵,皆學識不凡、卓然有成,其中九韶、九齡、九淵三兄弟還都成為南宋著名學者,人稱“金溪三陸”。
陸九淵故裡,江西省金溪縣陸坊村。陸坊,又稱陸氏義裡,是一個古香古色的千年古村,距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城
陸氏義門家規精選
讀 書 明 理
原文:古者民生八歲,入小學,學禮樂射禦書數。至十五歲,則各因其材而歸之四民。故為農工商賈者,亦得入小學,七年而後就其業。其秀異者,入大學而為士,教之德行。凡小學大學之所教,俱不在言語文字。故民皆有實行而無詐僞。——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禮樂射禦書數,古代所謂“六藝”,即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四民,古時指士、農、工、商四種行業之人。
譯文:古時候小孩生下來八歲後,就進入小學,學習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到十五歲時,就根據其才能選擇士、農、工、商不同的出路。所以說做農民、工人、商賈的都應入小學,學習七年後各就其業。優秀的進大學學習成為學者,教他們進修德行。無論小學大學的教育,都不專注于教語言文字,而注重道德的培養,所以人們樸實而不詐僞。
陸坊村義裡門樓
原文:愚謂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悌忠信,所讀須先六經論孟,通曉大義,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裡,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際。次讀史,以知曆代興衰。究觀皇帝王霸與秦漢以來為國者,規模處置之方,功效逐日可見,惟患不為耳。——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昆弟,意思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
譯文:我認為人要是真愛自己的孩子,就應當教給他們孝、悌、忠、信的德行,所讀之書要先從“六經”、《論語》《孟子》開始,使之通曉大義,明白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的禮節,懂得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而以此來侍奉父母,團結兄弟,和睦族人,結交朋友,接洽鄰裡,使之在處理尊卑、上下關系時能夠遵循禮義,不犯錯誤。其次,要讀史書,從而明白曆朝曆代興衰盛亡的規律。仔細研究觀察曆代帝王霸主與秦漢以來各國君王的治國安邦之略,學習的功效就會逐漸顯現,隻是擔心他們不學習呀!
陸氏宗祠——大儒家廟
孝 親 和 睦
原文:至如奉親最急也,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啜菽飲水,菽,豆類;餓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譯文:奉養雙親是最重要的,即使吃豆羹喝清水,生活清苦,也要讓他們精神上高興,這就叫作孝。
原文:人孰不愛家、愛子孫、愛身,然不克明愛之之道,故終焉适以損之。一家之事,貴于安甯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謙遜。——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譯文:人沒有不愛家、不愛子孫、不愛自身的,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愛,最終反而會帶來損害。一個家庭,最可貴的是能夠久遠保持安甯和睦,而保持的方法在于孝悌謙遜。
象山語錄
仁 義 為 本
原文:就使遂志,臨政不明仁義之道,亦何足為門戶之光耶?——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就使,即使,縱然。
譯文:即便幸運中了科舉做了官,但是治理政事不懂得仁義之道,又怎麼能夠光耀門楣呢?
原文:夫事有本末,智愚賢不肖者本,貧富貴賤者末也。得其本則末随,趨其末則本末俱廢,此理之必然也。今行孝悌,本仁義,則為賢為智。賢智之人,衆所尊仰,箪瓢為奉,陋巷為居,己固有以自樂,而人不敢以貧賤而輕之,豈非得其本而末自随之?夫慕爵位,貪财利,則非賢非智。非賢非智之人,人所鄙賤。雖纡青紫、懷金玉,其胸襟未必通曉義理。己無以自樂,而人亦莫不鄙賤之,豈非趨其末而本末俱廢乎?——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纡,系、結;青紫,古時公卿服飾。
譯文:凡事都有本末之分,智慧還是愚癡、賢能還是不肖,這是為人的根本,而貧與富、貴與賤則是為人末端的事情。抓住了根本,自然就能得到枝末。如果一味追求枝末,就會本末都失掉,這是必然的道理。
現在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以仁義為做人之本,則将成為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而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自然會受到衆人的尊敬和敬仰。即使像顔回一樣,箪食瓢飲,住在陋巷也能自得其樂,而别人也不敢因他貧窮和地位低下而輕視他。這難道不是得到了其根本而枝末也随之而得嗎?
如果仰慕爵位,貪圖财利,就不會是有賢德和智慧的人。沒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自然會被衆人所鄙視。雖然穿着官服,懷藏金玉,但是心中未必明白義理,不僅自身不能得到真樂,人們也無不鄙視他,這難道不是追求枝末而本末都失去了嗎?
陸氏宗祠内景
量 入 為 出
原文:凡家有田疇,足以贍給者,亦當量入以為出。然後用度有準,豐儉得中。怨黩不生,子孫可守。——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怨黩,怨恨诽謗。
譯文:凡是家裡有田地的,收成足夠養家的,也要量入為出。這樣用度才會有準則,豐儉都合适,家人之間不會生怨氣,子孫能夠常守家業。
原文:今以田疇所收,除租稅及種蓋糞治之外,所有若幹,以十分均之。留三分為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為祭祀之用,六分為十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均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餘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為得中,不及五分為啬。——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譯文:現在以田地所收糧食,除去租稅及種子、肥料所用之外,把剩下的平均分成十份。留三份作為水澇或幹旱等災害之時的備糧,一份作為祭祀之用,其餘六份作為一年十二個月的正常食用。平時,按一個月所需糧食,大緻分為三十份,每天食用一份。可以剩餘但不可用完,以可用總量的七成為适,如所用不到該用的一半,則過于節省。
原文:愚今考古經國之制,為居家之法,随赀産之多寡,制用度之豐儉。合用萬錢者用萬錢,不謂之侈,合用百錢者用百錢,不謂之吝。是取中可久之制也。——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譯文:我現在參考古代治國的辦法,制定居家的法規,根據家中财産的多少,制定家中開支用度的豐儉。應當使用萬貫錢的,就用萬貫錢,這不能說是奢侈;應當使用一百貫錢的,就用一百貫錢,這不能說是吝啬。這是用度取用适中,以保家道長久的方法啊。
陸坊村内的“義亭”
助 困 扶 弱
原文:又有餘,則以周給鄰族之貧弱者,賢士之困窮者,佃人之饑寒者,過往之無聊者。——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無聊者,指貧苦無依、四處流浪的人。
譯文:如果還有剩餘,那麼可以用來周濟給鄰族貧困殘弱的人、窮困的賢良之士、饑寒困頓的佃戶或者貧苦無依的流浪人。
原文:夫豐餘而不用者,疑若無害也。然己既豐餘,則人望以周濟,今乃恝然,必失人之情。既失人情,則人不佑。——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恝然,冷漠、漠不關心的樣子。
譯文:那些富有而積财不用的,表面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害處。然而,你既然富有了,人們就會期望你能夠周濟他。現在如果漠不關心,必然會有失人情。如果失了人情,那麼别人便不會再幫助于你。
仰山書院(後人為紀念陸九淵所建)
清 心 儉 素
原文:其有田少而用廣者,但當清心儉素,經營足食之路。于接待賓客,吊喪問疾,時節饋送,聚會飲食之事,一切不講。家居如此,方為稱宜,而遠吝侈之咎。——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譯文:如果田地少而開銷大,便應清心少欲、節儉樸素,設法經營,使得家中足以過上溫飽的生活。至于平日招待賓客、吊喪問候、節日饋贈、聚會宴飲等就不要再講究了。居家能夠如此,才能稱得上适宜,從而遠離吝啬、奢侈等過錯。
原文: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更将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摘自金溪陸氏家規訓戒之辭
譯文:貪圖享受酒肉、大吃大喝會影響壽命,經營過分,精于算計有違天命。要用勤勞節儉來回應天理之道,不要胡思妄想損害為人的本心、真情。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