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用他們的語言、戲劇、音樂、工藝、飲食、建築等等方面的總和所得來的。而且客家文化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還融合了土著文化,才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那些關于客家文化的曆史淵源和發展有什麼?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内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着淵源關系。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産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于相當落後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後,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隻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打開,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
“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後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南海尉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
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隻能滞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并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異變階段
秦朝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并不是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征的獨立民系的産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曆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隻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着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征。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将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着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後随着一些土着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
當地土着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後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形成階段
在中國曆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中一次是三國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發生黃巢起義,緻使大量北人離鄉背井,避亂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間,先是宋室南遷,由北宋轉為南宋,再後來忽必烈派兵馳驅南下,南宋朝庭又從長江邊退到廣東。
許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貴宦及商賈文人随朝庭來到了南方,還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中原地區的許多民衆再一次為避戰亂南遷。這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南遷北人都是以平民為主的,人數居多,卻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之後的北人南遷則不同。
他們除了一般平民外,還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騷客和仁人志士,特别是宋朝,當時中原文化非常繁榮,北人南遷是随官府朝庭不斷南移而進行的,他們不僅人來到南方,還帶來了濃厚的中原文化。
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來到南方,為客家人的數量起了壯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後,随着一些望門貴族和文人騷客來到南方,既使客家壯大了規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