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于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天津濱海新區。2013年在天津考察時,叮囑這裡要在體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如今,“生态 智慧”已經成為生态城的名片,打造出一幅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畫卷。
每天傍晚,環繞生态城騎行是不少中新天津生态城居民的休閑娛樂項目。
生态城居民 王基昆:每天基本上我們都在40多公裡到50公裡左右。
記者:累不累?
生态城居民 王基昆:不累!潮起看海、潮落看灘、看鳥,心情舒暢。
生态城居民 陳秀明:就在花園中生活一樣,特别美,你知道吧?我們每天騎行兩三個小時轉不過來。
生态城居民 鄭越:小的時候這裡是一片灘塗蘆葦地,而且是鹽堿地,是沒有辦法去想象可以有一天變成綠色盎然的一片。
鄭越是本地人,十幾年前,廢棄鹽田、鹽堿荒地、污染水體還是她對這裡的全部記憶。2008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啟動建設,着力開展生态修複和環境治理。如今,鹽堿地變成了城市公園,污水庫化作了景觀湖。近年來,生态城加快實施“生态城市升級版”和“智慧城市創新版”雙輪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示範。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會副主任 楊勇: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将智慧城市建設跟生态城市建設有機結合,以智慧促生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也使我們居民有了更強的滿足感、幸福感。
家住生态城季景峰閣小區的李微每天開車出門,總會看看地庫口的這個交通信息提示牌。
生态城居民 李微:我們出生态城有兩條路可以選,黃色的(路線)有點兒堵,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很暢通的。
李微不知道的是,擁堵減少其實得益于智慧城市建設和大數據的應用。
中新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發展局局長 王喆:通過這些道路上的前端感知設備,這些道路就變成了“聰明”的路。它能實時地知道每條路上車輛通行的數量,然後傳回到城市大腦,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對未來一段時間的信号燈長短進行優化和調整,把過去的“車看燈通行”變成了現在的“燈看車放行”。現在每天的早高峰時間基本縮短了20—30分鐘,車輛的通行速度提升了20%左右。
減少擁堵,降低能耗,城市大腦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化作精準計算,大到每一棟建築,小到每家的管道信息,所有的運行數據都彙聚在了這裡。同時,以智慧促生态,讓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融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甘露溪公園的這個綠色智慧能源廣場,是附近居民平時最愛的聚會場所之一。石女士說,這個廣場無論是路燈還是智慧座椅,全部用的是太陽能,他們來這裡唱歌跳舞,也不用再自帶音響設備,隻要連上藍牙音箱就可以事半功倍。
生态城居民 石樹銀:方便得不要不要的了,就那麼簡單,到這兒來我們随時可以拿着手機開着藍牙,我們可以載歌載舞,這種心情真的無限美。
生态城居民 王鳳玉:給我們打造這麼好的地方,又環保又節能,感到特别自豪。
如今,生态城綠色建築的比例為百分之百,綠地覆蓋率超過50%,空氣質量月月排名天津市前列。眼瞅着家鄉一年一個樣,在北京工作的鄭越和愛人決定回來安家。
生态城居民 鄭越:這個城市的變化真的是日新月異,給了我很多的興奮感和那種驕傲的感覺。所以我們倆就共同決定徹底搬回來生活、創業。
海綿城市、無廢城市、智慧城市,随着生态城名片的不斷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提升,也讓大家更加珍惜和熱愛這座城市。
生态城居民 陳春豔:我每次倒垃圾的話都會把小朋友帶下來,讓他認識這個是可回收的,這個是廢物,然後從小培養環保意識。
生态城居民 吳愛民: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提高了,他也是向往這種生活,山青水綠的,一出來心情就特别好。希望這裡的環境是越來越好。
(總台央視記者 潘虹旭 周玉瑾 王曉沛 何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