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星河
生而為人,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些人,生來貧窮,想要活下來都是艱難的,在生命的最底層,無奈地苟且;而有些人,出生就帶有光環,有可以依靠的父母還有豐厚的物質基礎。這兩者,誰活得更加容易?答案無從得知,不過繼續看下去,或許你會明白一點人生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要講述的主角就是《匆匆那樣》中陽光帥氣、樂觀自信的“陳尋”的扮演者——楊玏。你能叫對他的名字嗎?他不僅僅是陳尋,他還是《緻青春》中長相清秀、性格孤僻的陳孝正。不管是誰,都毫無例外的青春、勇敢,讓人喜歡。那現實生活中的楊玏,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
楊玏剛出道的時候,最大的亮點就是“楊立新的兒子”這個标簽,因為這個标簽的存在,隻要他想,就能拿到很多别人拿不到的好資源,父親達到的高度,楊玏望塵莫及,衆人很喜歡把他們父子二人放在一起比較。都說“虎父無犬子”,那楊玏身為楊立新的兒子,應該要驚豔大衆的。
楊立新為兒子起名一個“玏”字,寓意是似玉的美石,希望兒子德才兼備的同時還不會像玉一樣易碎。所以有了楊玏這個名字。自楊玏記事以來,從幼兒園開始他的名字就一直被人叫錯,到後來,他都懶得和同學解釋了。“錯就錯吧,反正我也不會改名,這是父親給我的人生希望。”楊玏如是說。
從兩三歲開始,楊玏就在父親的懷裡看表演、看布景,人藝的老人都喜歡這個可愛的男孩,在藝術的熏染下,戲劇的種子深埋在他的心中。高中的時候,楊玏向父親說明自己想要學習戲劇,其實楊立新原本沒想讓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最後他還是被兒子的真誠打動,支持兒子赴美進修,在美國的時候,楊玏也曾嘗試玩樂隊,和宿舍裡的兄弟們湊在一起,一個鼓、兩把吉他,兩把小提琴,就組成了一個不甚完美的樂隊。
楊玏也曾思考要不要留在美國發展,幾經思量後他選擇回到父親身邊,雖然出國會更加自由一些,但是從小就深受父親影響的楊玏,還是想從父親身邊汲取更多的經驗。小的時候看父親表演沒有什麼感覺,長大之後,才知道,表演這件事真的不容易。
越是在這個行業裡待得久,越能切身體會到父親當時的難,盡管什麼都沒有,什麼都需要自己去處理,楊玏從來沒有聽見父親抱怨過,更别說聽見父親說“累”這個字。很多時候,楊父對于楊玏的表演都是直接提出建議,鮮少會有表揚。有一次,在楊玏拍《大丈夫》的時候,楊父發了一句微信,他說:“兒子,你真的表演得特别好!”楊玏激動得當時就把那條語音收藏了。父親的點頭比什麼獎項都來得實在。
楊玏很坦誠地說,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最大的追求就是不要活得較勁。至于會不會達到父親的高度甚至超越父親,他更是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他覺得和父親比較,就是一個很較勁的想法。父親是父親,自己是自己,如果把父親當做人生的标杆,那豈不是複制了父親的人生嗎?自己的人生何來快樂與灑脫?
小編倒是覺得,楊玏這樣的想法很真實,很多光環加身的人,往往都會為了成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得失去自我。其實人生短短數十載,活得快樂最重要,有些時候,不必刻意去做什麼,當你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自然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收獲,豈不美哉!
演戲的時候,楊玏很喜歡問為什麼,有些演員演戲,哭就是流眼淚,笑就是眼彎彎,楊玏不一樣,“他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這麼說話?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麼?他生活裡得不到的是什麼?”一連幾個問句,句句問到角色的精髓,帶着刨根問底的精神去表演,想演不好都難。
出道以來他塑造的角色大多是青春陽光的白衣少年,活在每個少女的夢中,但其實楊玏最想出演的,并不是這一類角色,他不想再演好孩子,而是想演壞蛋、騙子之類的角色,但卻因為“外形太帥、太陽光”難以實現願望。作為貨真價實的星二代,陳玏活得很通透,雖然“楊立新之子”這個标簽一直跟随着他,但在他看來,這是壓力和動力的源泉,不斷激勵着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其實不管有沒有光環加持,我們都是一樣的人,都有追求生活、追求夢想的熱情,都是這個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存在,隻要你有勇氣、敢付出,命運定不會辜負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