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鶴崗的太平溝,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地方,更是一個古黃金水道上的重鎮。曾經太平溝是聞名遐迩的慈禧太後的胭脂地,故又稱為“胭脂溝”。曾經的太平溝,是很繁榮興旺的,更有很多的輝煌景象。本期鶴崗文化,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太平溝,中國唯一的綠色淨土。
太平溝位于黑龍江省蘿北縣城北部山區,東瀕黑龍江,其餘3面環山。北枕嘉蔭河,南連延軍農場,西南與鳳翔鎮相接,西與鶴北林業局轄區為鄰。地勢較高,氣溫偏低,無霜期100——110天。太平溝是清朝末期漠河金礦局觀音山金廠所在地,因此市井日盛,号稱十裡長街。
1900年被沙俄強占,直到1906年才以重金“贖回”。民國2年(1913年)都魯河金礦與觀音山金礦合并,改稱觀都金礦,仍設廠于太平溝。民國10年(1921年)太平溝為第七區政府所在地。民國18年改稱太平鎮。東北淪陷後,太平溝受僞三江省實業廳“委管”,金礦局局長徐主管黃金生産外,還握有指揮軍警,掌管民政等地方行政權力,成為蘿北的一個“特區”。
大約在1935年,僞金礦局長向民衆征捐,在大街中心修建一座金碧輝煌的牌坊,上書“近悅遠來”、“懷德畏威”以顯示該地的文明發達和加強對人民的精神統治。1939年日僞施行街村制,将采金工人大批遷往内地,取消“委管”,改太平溝為富源村。從此,該村逐漸衰落。
光複初期,轄于鎮東區,1953年屬興東村,1956年屬興東鄉,1958年屬第一作業區,1960屬縣林業局,1965年屬興東鄉,1966年成為太平溝公社,1984年改為太平溝鄉。它資源比較豐富,如木耳、猴頭、蘑菇、蕨菜、中藥材以及采金、捕魚、養蜂、種植人參、黃芪等。太平溝古鎮與美國西部淘金熱齊名的中國曆史上的“觀嘟金潮”(觀音山――嘟噜河)就源于此。此地溝道縱橫、黃金滿地,淘金者紛至沓來。
清同治年間,清政府把鎮壓太平天國所俘虜的太平軍發配到這裡淘金,因此而得名。相傳太平軍在太平溝所采黃金當時全部作為慈禧太後的胭脂費(私房錢),供慈禧太後私人揮霍,所以又稱慈禧太後胭脂溝。
你可能會喜歡: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服飾文化
唐高祖李淵四代陵墓:唐祖陵
衡水三絕分别是哪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