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闆年畫是我們中國一重曆史比較悠久的漢族民間藝術,重慶市的梁平木闆年畫是屬于民間美術當中的梁平“三絕”,也是梁平境内群衆為了慶賀過年過節而回話的一種繪畫藝術。那麼,大家對于梁平木闆年畫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吧!
梁平木版年畫的起源與發展
梁平木版年畫據傳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民國時達到鼎盛。據《梁山縣志》禮儀民俗中對梁平門神畫有以下表述:“臘月二十三、四兩日,掃舍宇,夜‘祀社’。”相傳竈神是日上天奏人間善惡事,故禱之。“除夕”,易門神,作春貼。用豬首、雞、魚祀祖先,迎竈神。放爆竹,少長團聚酌酒,謂之“守歲”。梁平木版年畫随着社會風俗的演變而産生,随着印刷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當時,梁山屏錦鋪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
清代,梁平木版年畫“馳名京省處”,暢銷東南亞。據調查,當時的木版年畫作坊在屏錦鋪就有“元興号”、“信立号”、“正興号”、“恒泰正”、“德和泰”、“鳳祥雲”、“王幺門神”等。“閑披屏市諸先生,官綠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鈎金水甲土門神。”這首竹枝詞,說的就是梁平木版年畫在清朝盛極一時的盛況。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産數百萬幅,除滿足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外,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畫又被蘇聯、美國和法國等地的博物館收藏,由此蜚聲中外。随着曆史的變革,梁平木版年畫逐漸衰落,手工作坊也在1958年就先後停産了。
梁平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
梁平木版年畫所用的紙張為産自本地百裡竹海生産的白夾竹手工紙。又名二元紙。由畫師描繪出畫稿後,刻版工匠用糯米飯搗碾成的漿狀物,将畫稿完全粘貼在光滑的梨木闆上,根據畫稿精雕細刻出主要的輪廓線,再根據線版,再刻成各種套色版,一色一版,線條粗細勻齊,清晰、挺拔有張力味。在繪制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畫不僅繼承了傳統水印木闆年畫的工藝流程和川派雕刻技術,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還運用西洋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巧施陰陽(明暗畫法),區分遠近;其構圖飽滿簡潔,人物誇張變形,色彩對比強烈,動靜處理得當,造型古樸粗犷,使人過目難忘。
作為重慶市唯一的年畫産地,梁平木版年畫以其特有的曆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蜚聲海内外。作品具有節令性、地域性、集體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不少傳統年畫與神話、戲曲故事有着密切的聯系,大多數品種都有着悠久的發展曆史,并在發展過程中融會了重慶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成為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商品,因此,面對現今年畫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滅絕的現狀,對其搶救和保護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