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背上背包,約上一兩個好友,到街上走走。可是,又有哪個街道有孫文西路那種文化古韻呢?不知道是什麼了吧,孫文西路其實就是中山步行街。雖然街道總長不過529米,卻有上百年的曆史。一條街一群人一堆故事,中山文化,源遠流長。
孫文西路位于中山市城區石岐鐵城西門外,西連津渡(石岐河)南繞煙墩山,東達仁山(即現在孫中山紀念堂),構成“山、水、城”的格局,也成為石岐商業、文化、交通中心。
孫文西路古稱迎恩街,從隋唐時期開始到1925年間逐漸拓展,形成今天的格局,與鐵城形成中山市八百年曆史,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孫文路。孫文西路一帶凝聚了中山市60多萬海外僑胞的鄉情,他們祖祖輩輩回家鄉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樓宇,使孫文西路日益繁華,期間先後建成的有“十八間”、“天妃廟”、“泰東戲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彙豐公司”、“福壽堂藥房”等曆史遺迹以及衆多的茶樓、食肆,這些建築物大部分建于清代至解放前年間,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含量。
孫西步行街兩側的低層建築風格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式殖民地風格建築與嶺南騎樓建築的混和,建築學上稱為“南洋風格建築”,是歐亞混雜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現。“南洋騎樓”極具曆史文化欣賞價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無論刮風、下雨、日曬,遊人顧客均不受天氣的影響。
騎樓建築往往幾座或十餘座毗連一起,形成參差錯落的連續界面效果,外觀統一。建築均以2——3層為主,少量4層(如中國銀行鐘樓、思豪大酒店等),從地面至女兒牆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寬度為12米,與建築的平均度成3:4的空間比例關系,在正常視角内,形成了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間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新舊文化在這裡完善地對接,傳統和現代有機地揉合一體,這相容不悖的融彙令百年老街飄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氣息,成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為外來遊人提供一個風格獨特的旅遊景象,也為本地市民提供一個集休閑、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好去處,給人們一派繁華興旺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