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中華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在中國曆史上有着許多曆史名人都是來自山東。“仁義、傳統、倫理、人和”都代表着禮儀之邦,也被稱為齊魯大地,齊魯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下面的山東文化為你帶來曆史悠久的山東曆史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證明,早在四五十萬年前,這裡就是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搖籃。山東境内考古發現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證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之間,生活在這裡的東夷族就實現了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乃至階級社會的轉變,有了比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在山東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龍山陶書”;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最早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古“齊長城”;和被列為中國“2000年考古十大發現”的洛莊漢墓等。山東還是中國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宋雜劇形成後亦波及山東,金末元初産生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即元雜劇,山東是主要流行地區之一,元人鐘嗣成的《錄鬼簿》和明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篇》中記載的山東籍戲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戲曲最盛之地是東平,單東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張時起等10人,最突出的當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風雙獻頭》深得人民的喜愛。戲曲到明清時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李開先的《寶劍記》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
現代戲曲劇30多種,可分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間歌舞及說唱形成的戲曲劇種等。山東流行的梆子腔劇種,有豫劇、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兩夾弦、東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種。獲得梅花獎的豫劇演員章蘭、朱桂琴、李新花等還活躍在山東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間流傳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戲、大弦子戲、羅子戲。号稱“東柳”的柳子戲是弦索腔劇種中流傳較廣。肘鼓子腔,以“娘娘腔”為其主要腔調逐漸演化而成的戲曲聲腔。所包含的劇種有柳琴戲、五音戲、茂腔、柳腔、燈腔、東路肘鼓子等。由說唱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有:呂劇、墜劇、漁鼓戲、東路大鼓、八仙戲、藍關戲等。
山東素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曆史上出現過一大批至今仍然對中華文化産生着重要影響的曆史名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發揮着重大影響。古代着名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軍界和商界推崇的經典。思想家孟子、墨子、書法家王羲之、發明和手工藝家魯班、神醫扁鵲、軍事家諸葛亮以及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和小說家蒲松齡等,都以其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卓越貢獻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