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區是在隋朝大運河開通後才形成的,也是在那個時候才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中最具有代表也是最聞名的就屬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那麼,下面随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天津文化吧!
天津位于渤海西岸,北京的東南方,是我國三個直轄市之一。天津居水陸交通要沖,是北京的門戶,也是華北地區經濟、貿易的中心,工商業發達。
天津人的飲食習俗的形成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曆史上的天津,因為河多、灣多,加上湖、澱、塘等,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産極為豐富,品種也多。河魚、海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又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道出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特殊愛好。
天津四郊,尤其是西南郊有大片稻地、葦地、窪地和淺塘,滋生着大量的青蛙、蟹、蝗蟲,也是野鴨、大雁、天鵝、鹌鹑、鐵雀(比麻雀大)等飛禽栖息之地。這些都是天津人過去引以自豪的副食資源。天津的炸螞蚱(蝗)、炸鐵雀兒,遠近聞名。随着市區的擴展,海河的整修,這些資源已日益枯竭,但人們對這些野味,仍難以忘懷。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着曆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随着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并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
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因為商人的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鴉片戰争後,天津被辟力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天津。辛亥革命以後,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台官僚的麇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肴,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擅長河、海兩鮮及野禽的烹制是天津烹饪技藝的固有特色。技法上尤講究扒、軟熘、清炒和清蒸。舊時天津着名的餐館有所謂八大成(義和成、福聚成、義升成、聚升成、聚源成、銘利成、聚和成、聚慶成),專營高檔宴席,代表菜有掙蹦鯉魚、熘黃魚扇、炒青蝦仁、煎烹大蝦、酸沙紫蟹、金錢雀脯、麻栗野鴨等。“八大成”等是專為達官貴人、富商豪門服務的,與平民無幹。比較普通的是二葷館子,包辦一般酒席,接待散座。
菜肴有相當的水平,像軟硬飛禽(炸鐵雀軟脯和頭、腿、腔處的硬肉)、瑪瑙野鴨(将野鴨斬塊油炸後,加輔料勾芡而成,因鴨肉色似瑪瑙而得名)、官燒比目(淨比目魚切條滾蛋粉、過溫油、勾芡而成)、參唇腸(取三者同燒)等都極富天津地方特色。“四扒”(扒肉條、扒牛肉、扒雞腿、扒面筋,若是“八扒”,再加扒海參、扒四絲、扒鴨條、扒魚扇)也是二葷館中的拿手菜。天津還有一種酒席處,專營上門操辦婚喪酒席,一兩桌的小規模宴席,還可派人送菜上門。
其菜肴制作水平與二葷館相當,通常整桌以五碗四盤為主。普通的面食館是市民進出的飲食店,主營水餃、鍋貼、包子等餡食,以及簡易炒菜。近幾十年,上述飲食行業的格局已有根本的轉變,市民在飲食消費上差距不大。
天津附近盛産水果,市場上常見的有鴨梨、白梨、波梨、面犁、柿子、棗、蘋果、沙果、紅果、西瓜、甜瓜、菜瓜、羊角脆、桑椹、葡萄等。外地運進的水果也很多。市民多喜食之,也以水果作為饋贈的禮品。
您可能還喜歡:
唱腔獨特的湖北評書文化
深度挖掘湖北大鼓文化
源遠流長的湖南皮影戲文化
湖南民間傳說:劉海砍樵的傳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