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地都有一些較為出名的酒吧。而酒吧文化在廣州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曆史。或許現在的酒吧越來越亂。已經少了以前那種純粹的樣子了。在廣州文化中,談起酒吧文化那可是酒吧文化最開始的驕傲。在廣州有着獨具特色的酒吧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酒吧文化在廣州已有100年的曆史。在2011年《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刊登的《廣州酒吧音樂及其文化背景調查研究》中就有這樣的梳理。晚清時期,随着商業經濟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滲入,廣州有的酒店裡就開始設置附屬的舞廳,開始出現了一些茶樓酒肆的歌壇。
這種歌壇就是中國酒吧的雛形,後來又被稱為音樂茶座,最後發展成綜合娛樂的表演型酒吧。據1936年出版的《廣州年鑒》載,廣州當時有茶樓歌壇13個。建國後,這些都轉換成專業曲藝場和音樂廳,一直到文革結束,廣州沒再出現過商業性的娛樂場所。
20世紀70年代末的音樂茶座的出現是個起點,随後通俗娛樂文化的熱潮接二連三地到來。80年代後期,卡拉OK歌舞廳開始在廣東出現;80年代末又開始出現獨立性質的酒吧;到90年代,廣州的卡拉OK歌舞廳發展到高峰,音樂茶座慢慢向歌舞廳轉變其經營模式;夜總會的名詞也開始出現,舞女表演和歌手的夜間演出也出現。這些幾乎都是領全國之先。
在此過程中,“包間”,這個夾雜着複雜内容、難以定義的事物也開始闖入人們的生活。從1988年廣東出現第一家卡拉OK室内包間開始,卡拉OK歌廳開始在全國迅速風靡。《廣州酒吧音樂及其文化背景調查研究》中還把陪酒女作為酒吧的特殊從業人員專門列出。
“酒吧陪酒女分兩類,一類是純粹的陪酒女,還有一類是提供色情服務的。很多高檔次的酒吧都有陪酒女,但陪酒的方式和包廂不同,包廂的陪酒是應客人要求,而這種陪酒女會自己找上來陪酒,或由服務員提出。通常開場白就是‘先生你好!能請我喝杯酒嗎?’、‘先生需要小姐陪酒嗎?’等等。
如果客人喜歡就會請第二杯第三杯……陪酒女的消費在酒吧是有提成的。她們每喝一杯酒,吧台都有記錄。酒吧女的待遇是工資加小費加提成。”
一些早期在KTV行當掘金的人曾對媒體這樣形容自己創業的感受,夜和暴力。可見,從那時開始,黑、白、灰的較量就已開始,這種較量既存在于現實中,也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
酒吧改寫的人生
80年代到90年代,廣東無疑是整個中國與大衆娛樂業、新潮文化最親密的地區。要描述當時音樂茶座、酒吧等娛樂業的狀況,酒吧歌手是不得不提的。從那時起,廣東就成為許多人的尋夢之地,包括音樂人。在酒吧裡,他們磨砺了唱功,更見識了花花世界和人間冷暖。
知名音樂人陳小奇認為,流行音樂最早是從廣東登陸然後傳到全中國的。由于廣東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與香港地區一水之隔,因此改革開放後與香港之間的民間交流也多了起來。加上錄音機的興起,港台不少卡帶悄然通過民間渠道進入廣東,那時在廣東民間,模仿劉文正、鄧麗君的歌手不勝枚舉。
當時還出現了一個詞曲作家群體,這幫人最終成了廣東流行樂壇的核心力量。90年代初,廣東在全國首創了歌手簽約制度,當時還在中唱任職的陳小奇還帶着幾個簽約歌手到上海、北京作宣傳,這樣的宣傳方式之前也沒有過。
良好的氛圍吸引了大批歌手南下。而要想在廣東立足吃飯或是一夜成名,酒吧、歌舞廳都是必然要去的地方。
90年代讓陳明奠定歌壇地位的就是1992年的廣東省歌舞廳大賽冠軍,她由此出道。之前,在深圳唱歌的她總是不受到大家歡迎,原因隻有一個,不會說粵語。倔強的陳明就躲在同學家苦練粵語歌曲,之後再殺去深圳,騎着自行車、帶着滿臉的妝奔波于深圳的各大酒吧,一個晚上最高能趕六個場。
林依輪也是在酒吧唱紅的。台下的喝彩者不在意他是個剛剛從波利維亞回國的廚子,也不在意他是個頭發一縷灰、一縷黃、一縷綠的大胖子。這種英雄不問出身的文化氛圍還吸引了已經是海政歌舞團正規軍的李春波,他毅然南下,按他的話說,“那時廣東的現代音樂信息比較快,樂器比較先進。”
一段時間後,沒混出名堂的李春波想轉行,決定錄幾首自己寫的歌留作紀念,《小芳》和《一封家書》竟意外走紅了。那時,遍布廣東各個地區的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排行榜天天都在推介新歌,《小芳》們憑借着這張龐大的流行音樂網絡,最終圓夢。
知名音樂人朱*榮曾做過這樣的解讀,當時廣東正好是民工潮最洶湧的時候,全國各地的人争先恐後地湧入這裡,民工潮帶來了思鄉潮,那些思鄉歌迎合了市場的需要。
據說,去到廣東打工賺錢的外地人都會被稱為“撈仔”。當年的楊钰瑩、毛甯、甘蘋、陳明、林依輪、李春波等都是所謂的“撈仔”。當時的和今天的所有打工者也都是“撈仔”。但撈什麼、怎麼撈,卻是個難解的話題。在酒吧,歌手們很容易沉淪,但還是有人活出了自己,到今天依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