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出一篇《山西八大怪》的文章,其中介紹了山西的一些奇特風俗習慣和物産資源,引起了網友的争相轉發和讀者的廣泛共鳴。盡管其中多為“戲言”,但也可以窺探出山西幾千年來流傳的獨特文化現象,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近這些讓各地網友啧啧稱奇的物産和鄉俗。
物華天寶 三晉物産連連看
千百年來,三晉這片熱土上孕育了無數的物産瑰寶。盡管自然條件并不優越,但勤勞的三晉兒女在與大自然的相互适應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物産消費習慣。山西特殊的飲食最被世人稱奇,這也最能看出山西人的品質。
豪放:汾酒窩頭把客待
山西農作物以雜糧為主,窩頭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食,以至待客也是如此。但山西人好客,家中來人必會拿出自己珍藏的汾酒來招待賓客,就形成了“汾酒窩頭把客待”的“怪”現象。
山西的汾酒與其它酒最大的不同就是清新淡雅,綿甜味長。山西汾酒也稱“老白汾酒”,因産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故得名杏花村汾酒,故有詩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是中國著名的酒都,汾酒則以清香風格而獨樹一幟,被稱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其實,除了汾酒,飲酒文化在山西可謂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縣城鄉鎮都有釀酒作坊,出品的酒類也多以清香型酒為主,從而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并向外傳播,影響到周邊省市的釀造工藝。
養生:面條陳醋一道菜
說起山西的釀造,就不得不提山西的老陳醋。“面條陳醋一道菜”的比喻生動的說明了山西人對老陳醋的情有獨鐘。山西人食醋可謂盛名在外,一段時期,食醋和煤炭作為山西的兩塊“黑”名片曾響徹海内外。
面食和老陳醋是山西人生活中的兩大主要食品,代表着山西地域特色和風味。山西愛食醋的生活習慣,是由山西的水土和老陳醋的獨特功效所決定的。一是山西水呈堿性,需要酸堿中和才對身體有益;二是老陳醋能護膚養顔,養身健體。作為日常生活須臾不可分離的調味品,山西人通過食醋達到健胃、生津、養顔、養生的目的,可謂保養有道。
精明:土豆白菜論麻袋
山西的地形地貌複雜,适宜生長的水果蔬菜不多,其中土豆和白菜因為營養豐富,容易保存,便于加工,深受山西人的喜愛和依賴。“土豆白菜論麻袋”首先說明了山西人對土豆白菜的依賴,不過讓世人稱奇的是“論麻袋”的計量方式。
“土豆白菜論麻袋”首先是因為當地生産的白菜土豆價格便宜,經濟實惠。因此山西人購買土豆白菜時,買賣雙方就都不斤斤計較,放棄過秤上磅的手續,而以麻袋為計量單位。論袋交易,方便快捷,這也正體現了精于經商的山西人,骨子裡滲透的還是憨厚豪爽的氣質。
奇風異俗 三晉民俗面面觀
面對大自然的饋贈,精明的山西人總能找到最恰當的制作方式,單單是面食的制作就有上百種技法。其中“烙餅用的石頭塊”“蔬菜裹面蘸醬食”“刀削面要比飛刀快”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作方法。
曆史:烙餅用的石頭塊
“烙餅用的石頭塊”說的是石頭餅的制作過程。石頭餅是山西一種别有風味的特産,制作時,先将石塊燒熱,然後将和好的白面或豆面直接放在石上制熟,純手工制作,香脆可口,婦孺皆宜。
石頭餅又稱石予馍,唐朝時稱石鏊餅,明清朝稱天然餅,有明顯的古代石烹遺風。石烹這種食物加工方式的出現是人類食用谷、麥等食物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進步。人類用火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該烹調方法主要利用石塊傳、散熱慢,布熱比較均勻的特點,從而達到控制火候的目的。
現代:蔬菜裹面煮着吃
“蔬菜裹面煮着吃”說的是一種叫做蘸片子的面食。蘸片子又稱蘸尖尖、拖葉子,是一種流傳于晉中地區,以各種蔬菜蘸面煮食的傳統特色面食小吃。做好的蘸片子面菜均勻,青白分明,光滑爽口,令人百吃不厭。食用時蘸上西紅柿醬和老陳醋即可,加上芝麻醬、蒜泥、辣椒等輔料味道更佳。如今随着人們對營養、健康、美味的多重追求,蘸片子也成為現代人盤中追捧的美味佳肴。
技藝:刀削面要比飛刀快
山西人以面食為主,刀削面獨具特色,制作過程中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内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食客的歡迎。它同武漢熱幹面、北京炸醬面、蘭州拉面、四川擔擔面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在山西這個面食之鄉,刀削面的手藝可謂婦孺皆知。“刀削面要比飛刀快”是對面點師傅制作手藝的一種贊美,也是刀削面制作中極具觀賞性的一個環節。除了刀削面,山西的面食還有很多,山西面食是地方傳統特色面食文化的代表,其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被稱為“世界面食之根”。
千奇百怪 三晉奇觀處處鮮
一方水土一方人,獨特的地理自然風貌和生活習慣形成了山西特有的文化氣質和風俗人情。無論修房置地還是娶親結婚,安居樂業、憨厚精明的山西人總能在現實的生活中巧妙的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處事思想。
風俗:新娘的蓋頭給驢蓋
山西簡稱“晉”,陝西簡稱“秦”。自古以來有“秦晉之好”一說,山西人和陝西人通婚時,要渡過黃河,過去沒有汽車,隻有坐小毛驢。到了河對岸,要把毛驢牽到船上過河,為了防止小毛驢害怕,新娘把自己的蓋頭蓋在驢腦袋上,順利過河後再摘下蓋到自己頭上。“新娘蓋頭給驢蓋”反映了山西人勤儉節約,任勞任怨的美德,這也逐漸形成了山西商賈的經營之道。
習慣:房子屋檐半邊蓋
古代的房屋建造中,房頂多為人字形,可是在山西,随處可見屋頂隻向一個方向傾斜的房子,于是形成了“房子屋檐半邊蓋”的特殊習慣。
這種建造房頂的習慣事實上是有深刻的自然和人文内涵的,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順應自然的原因。山西幹早少雨,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此外,雨水外流會給别人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此自立的山西人在選擇自己發展的同時也選擇自己承擔風險,體現了自給自足的理念。
住房:窯洞院落地下藏
山西的窯洞很多,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适宜居住生活。山西窯洞中,最特别的就是地窨院,被形象的寫作:“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窯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綠樹簇擁處,農家樂融融。”
地窨院是由黃土丘陵區的土窯洞移植到平原地帶的民居樣式。修築方式是在平整的黃土地面上,挖出一個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深坑,坑底平整後再在坑的四壁挖窯洞,其中一窯與坑外一斜坡形通道相連,通向地面,是人們出入的通道。在坡道與門洞連接處,用磚砌門樓,安裝大門即可。
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即使是平地也可築窯,充分體現了山西人因地制宜、實用為上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