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先民在古代又一次奠定如今形勢的遷徙,贛南就是他們的第一站,是客家民族形成的搖籃,也是現如今客家人最多的聚集地。這裡保留了大部分宋代古迹,更是被稱為“宋城博物館”。為江西文化增添重要的一筆。
江西贛州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有如分布在章貢區、龍南、安遠、信豐等縣的圍屋千餘座,數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築之特,類型之廣乃是罕見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牆和衆多的宋代古迹遺存而被稱為“宋城博物館”的贛州城區;
有如在廣大城鄉保存完好而衆多的姓氏家譜、族譜,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據;有如上猶九獅拜象、興國山歌等百餘種民間藝術;有如備受海内外客家人喜愛的贛南客家采茶戲;還有獨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從中原南遷的客家祖先定居贛南後在勞動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民間藝術瑰寶,結合遷徙途經地的音樂素材,經與贛南本土的原生音樂長期融合的産物。贛南客家山歌旋律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動聽,故為當地群衆所喜聞樂見。
梨園戲曲
贛南客家戲曲以贛南采茶戲、甯都采茶戲和東河戲最為盛名。贛南采茶戲又名“三腳班”“三腳戲”,是客家文化孕育出來的民間藝術。它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廣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傳到贛南客家地區的各種民歌、民間舞蹈、民間燈彩、民間戲曲的藝術營養,成為既有客家習俗,又有地域風情的戲曲劇種。
鄉音曲藝
贛南客家曲藝以甯都道情最為典型。甯都縣的“道情”,原名“鼓文”,又名“漁鼓筒”,是流行于甯都縣及周邊縣市(廣昌、石城、瑞金、于都、興國)具有客家特色的說唱藝術。作為中國270多個曲種之一,具有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内容情節感人的特點,深受民間喜愛。
據老藝人傳,明末清初,算命先生(盲人)根據所知的曆史故事、民間傳說,運用算命時所唱的頌誦腔曲調,同時吸收乞丐沿街叫化所唱的“過街溜”腔調,心拟詞曲話本,演繹曆史,說唱故事。
燈彩藝術
贛南客家燈彩歌舞既有獨特的舞蹈與燈飾藝術風格,又有悠久的曆史淵源。燈彩歌舞活動期多為新春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終止,或在姓氏迎簿進祠和各種朝神、廟會期間,按鄉規民俗,燈隊均以同一宗族姓氏組成,伴随龍舞、獅舞,走村串鄉,日夜舞燈,舉行燈彩活動,他們借用燈彩這種藝術形式得以消災、求子、祈福、娛樂等。
唢呐藝術
唢呐,是一種為廣大農民群衆所喜聞樂見的吹管樂器,在贛南民間有着深厚的基礎。一般百姓家裡舉辦婚喪壽慶、蓋新房、慶豐收、上大學等,都要請唢呐樂手來熱鬧一番。村坊上舉行迎神賽會,或其它大型活動,也必定有唢呐以壯氣氛。
然而,在贛南各地,最有特色的要數于都唢呐。當地唢呐手就有這麼四句順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冇聲冇息蠻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