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農民劇作家黃士元
黃士元采風情景。
病床上的黃士元仍在關心學員們的創作情況。
湖南日報記者 周勇軍 姜鴻麗 魯融冰
通訊員 呂俊 陳傑
時近清明,漫山遍野的花兒開了。
在常德市萬金公墓的一處新冢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鮮花。連日來,不斷有人前來憑吊。他們中,有文化部門的幹部,有各個年齡段的文藝工作者。來得最多的,還是十裡八鄉的農民。
這個墓的主人,就是一個來月前,因病去世的農民劇作家黃士元。
常德市鼎城區花鼓戲保護中心主任章宏說,黃老師雖然走了,卻給我們留下了1000多部戲劇曲藝作品,給鄉村和農民朋友留下了長久的歡笑。
從田間走來,一輩子紮根鄉土
今年76歲的黃士元,是一位農民的兒子,對土地和農民有着深沉的愛。出生在常德這個戲窩子裡的黃士元風趣幽默,生活中的俚語信手拈來。高小畢業的他14歲開始發表文藝作品,創作民歌、快闆和曲藝作品。
農村和農民讓黃士元永遠無法割舍。他的老伴宋秀英回憶說:“黃士元喜歡和農民交朋友。以前在農村時,他就在我的南貨攤點前搭起涼棚,一來可以讓農民朋友喝口水、歇歇腳,二來可以收集 ‘活魚’。後來我們搬進了城,有農民朋友來家裡,鞋上帶泥就可以直接進屋。他說,換了鞋就沒有那股子泥土味了!”
黃士元熟悉農村生活,但是時代不斷變化。每次創作,黃士元都去感受生活,從農村的泥土裡,從與農民的交往中,獲取創作的靈感。每次有新的創作,他都讀給農民朋友聽。鼎城區牛鼻灘鎮芷灣村75歲的村民黃士英,回憶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陪黃士元一起體驗生活的情景,仍記憶猶新:“黃士元寫《山村獸醫》,幾乎走遍了鼎城區蔡家崗鎮,遍訪鄉村獸醫。那時養豬條件差,豬圈裡臭氣熏天,我們躲得遠遠的,他在養殖場一呆就是10來天,白天幫飼養員喂豬、清理豬舍,用小本子記下有意思的事,晚上農村蚊子多,他把腳泡在水盆裡挑燈創作,寫好了就讀給我聽。”
“他的鄉土情懷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哪怕描寫大學生題材,他也是挖掘農村貧困大學生的感人故事。2005年,我們一起為湖南文理學院創作全國首屆大學生文藝展演的節目劇本,黃老師花了一個多星期時間,尋找到一名貧困女大學生的生活素材。她每晚躲在被窩裡聽錄音機,好奇的同學百般追問,才得知她聽的是聾啞父母喘氣和拉磨的聲音,以激勵自己發奮學習。黃老師藝術地創作了《奇特的錄音帶》,唱詞催人淚下,最終一舉奪魁。我的曲譜寫到女大學生的唱段,眼淚幾次打濕了手稿。”常德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羅繼南紅着眼睛,哼唱起《奇特的錄音帶》的唱段:“莫看那小小的磁帶不起眼,它錄下聾父啞母情如山……俺隻好暗将爹媽喘氣聲錄入磁帶放枕邊……”
黃士元锲而不舍地紮根鄉土,深入生活,讓他找到了創作最深的根脈。從事文藝創作60多年來,黃士元創作了1000多件戲劇曲藝作品,出版專著10本400餘萬字。他的每件作品大都與農民息息相關,流淌着濃濃的鄉野風味,散發出泥土的芳香。
堅守初心,矢志回饋父老鄉親的哺育
“我叫石榴花,我叫水仙花,我叫韭菜花,我叫絲瓜花,我叫扁豆花……”
3月23日,鼎城區十美堂鎮第六屆油菜花節在遍地花黃的田野裡傾情綻放。黃士元為家鄉十美堂新創作的常德絲弦《花大嫂趕節》被搬上了舞台。台下,來自十美堂鎮文聯的康興民聽着聽着,傷感地說:“黃士元一輩子為農民寫戲,寫了一輩子農民喜愛的戲。他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回饋着他的家鄉和父老鄉親。”
今年72歲的康興民是黃士元的老朋友,他語帶哽咽地告訴記者:“去年10月,黃士元老師為推介家鄉十美堂鎮的農産品,重病之中,把病床的簡易餐桌當書桌,顫抖着雙手寫下了這首常德絲弦《花大嫂趕節》。詞曲出來後,他悄悄離開醫院,組織人員錄制音頻。”康興民心疼他的身體,勸他别再勞累,他卻說:“我是農民的兒子,這片土地養育了我,這裡的農民帶給了我創作的靈感,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為家鄉、為農民做點事!”
這幾年,黃士元用濃烈的愛回饋這片養育他的土地。看到常德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創作完成了常德絲弦《親親常德待客來》《常德的路》,并計劃續寫常德的橋、人和景;面對緊張的醫患關系,他一直在構思3萬字的大戲《哎呦灣的笑聲》。就在他渴望為時代放歌的時候,病魔纏住了他。
2018年9月,黃士元被診斷為肝癌。他知道,得了這種病,隻能與死神賽跑,在病房裡,他完成了《哎呦灣的笑聲》和《常德的橋》的初稿。
“病中為何還這麼辛苦創作?”很多人勸黃士元養好身體。
“我要用餘生去為農民而讴歌,為時代而放歌,到了九泉,我也心安。”黃士元感慨地說。
3月1日20時許,黃士元溘然長逝,帶着尚未完成創作的遺憾和對戲劇曲藝創作的挂念離開了。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的徒弟曾強鑫悲痛欲絕,心情久久不能平複:“這些年,文藝創作人才青黃不接,黃老師從創作中抽身,成立黃士元工作室,傾心培養了23位創作者。住院期間他仍在改稿、收徒。去年學員共創作了116件作品,他一邊打吊針一邊修改。實在改不動了,就讓我念給他聽。去世前幾天,他還記挂着許玲創作的《退休報告》沒有修改。他為我們這些創作者費盡了心血。”
鼎城區草坪鎮農民演藝團體紅達演藝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剛得知黃士元去世,傷心而又失落:“我們這些民間文藝團體,離不開黃老師啊!”陳剛告訴記者,團裡70%的節目是黃士元創作的。因為他的把關,劇團裡沒有低俗媚俗的節目。他不計名利,給農民們提供劇本、指導排練,從沒收過報酬。2014年夏天,團裡參加常德市百團大賽,排練黃士元創作的絲弦小戲《快打擂茶還親人》,13位演員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三番兩次現場指導,看誰動作不到位就手把手教,直到滿意。兩三個小時下來,黃士元汗流浃背。陳剛有些過意不去,黃士元卻說:“為農民寫戲,就要排好演好,就要對得起農民朋友,讓他們喜愛。”
他的劇演到了中南海、聯合國
“士元啊,咱們倆說好的,你不能走在我前頭。可你還是走了,留下我這個‘嘻隊長’!”提起黃士元時,鼎城區十美堂鎮的83歲老人聶其山老淚縱橫。
聶其山是黃士元創作的大型喜劇《嘻隊長》的原型,也是一名文藝愛好者,喜歡唱老戲,當過生産隊長。以前和黃士元在一起時,愛講笑話。聶其山沒有想到,别人打哈哈笑過了事,黃士元卻把這些生活記錄了下來。1986年,黃士元創作了大型戲劇作品《嘻隊長》,緊跟時代,倡導鄉親互相幫助,竟是以他為生活原型。“那時候我當生産隊長,劇本創作好以後,我一邊燒火,他一邊念給我聽。聽到‘農村裡沒得公園遊菜園’一句,我笑得前仰後合。裡面一個喜歡喳哇的人物,他起名叫‘二打卦’,讓我們農村人一聽就知道這個人物的個性。”聶其山告訴記者,黃士元寫的是農村的生活,用的是鄉土的語言。這部戲從鄉間走來,半年就巡演了120多場,最終演進了中南海懷仁堂,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一時間名動京華。
質樸的藝術,總是有動人心魄的力量。這些年來,黃士元創作的《山裡哥哥山裡妹》《旋轉的鈔票》《枕頭風》等作品家喻戶曉,作品49次獲得全國各類文藝獎。群星獎、牡丹獎、飛天獎、田漢戲劇獎、曹禺戲劇獎、丁玲文學獎、映山紅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無一不收入囊中,他也成為國家一級編劇,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黃士元的作品為農民抒懷,不僅受到農民的喜愛,外國人也津津樂道。2015年,他創作的曲藝作品《一顆明珠耀南洋》在馬來西亞、老撾等國演出,登上了南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新洲日報》。2016年,他創作的常德絲弦《生在潇湘多自豪》走進了聯合國,獲得了聯合國官員和海外華僑的點贊。
黃士元常說,留金留名不如留精神。他堅守初心,為農民寫戲60年,矢志回饋父老鄉親哺育的情懷,令人動容。黃士元的家鄉十美堂鎮黨委書記羅軍初告訴記者,該鎮正在收集整理黃士元的作品手稿等遺物,籌建黃士元展示館。
黃士元走了,但他在戲劇曲藝創作道路上留下的充滿鄉土氣息的精神财富永遠值得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