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之所以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進入四大名著。不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豐富,而且也由于它藝術的成熟。《水浒傳》繼承并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水浒傳》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脍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叙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浒傳》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曆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鬥争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實的曆史環境中,扣緊人物的身分、經曆和遭遇來刻劃他們的性格。誠然,全書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描繪,一幅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水浒傳》描寫北宋末年朝政腐敗,官府無道,民不聊生,許多正直善良的人們被迫奮起反抗,最終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但随後宋江對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走向失敗的故事。全書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曆,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于造反、敢于鬥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後,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巅峰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小說以高俅發迹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同時,小說還對田虎、王慶、方臘等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軍作了一定的側面描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及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