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春秋五霸一說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與楚莊王,另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及越王勾踐。作為春秋時期風光無限的諸侯,他們的曆史距今已近3000年,在這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有關于他們的一切已經變得極其模糊,包括他們在位時都城的面貌。那麼,春秋五霸的都城都在今天的什麼地方?發展現狀都是怎樣的呢?
1.臨淄
齊國的都城臨淄,即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周武王滅商後,封太師姜尚于齊國,定都營丘,即後來的臨淄。臨淄之名得自齊獻公之時,獻公為防備紀國入侵對營丘進行加固擴建,因為擴建後的營丘東城牆瀕臨淄水,因此改名為臨淄。無論是姜姓齊國時期,還是田氏齊國時期,都城都在臨淄,一直持續到亡國。從秦至南朝,臨淄一直是山東地區的核心城市,不僅經濟富庶,而且軍事地位很重要。
臨淄在南北朝時期被反複争奪,曆經戰火摧殘,終于衰落下去,地位不斷下降。1969年臨淄撤縣改區,隸屬淄博市。
2.商丘
宋國的都城商丘,即今河南省商丘市。商丘是商部落興起之地,從商族始祖契受封于此,到第十任商王仲丁遷都,中間曆22代,約700多年時間。周公旦平定殷商末代太子武庚之叛後,再封其伯父微子啟于此地,命名商丘,國号宋,以統治殷商遺民。商丘一直是中原地區極重要的城市,曆代均在此設諸侯國、郡州府,在北宋時列為“四京”之一,稱南京應天府。
今天的商丘作為河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依然保持較為重要的地位,是國家“一帶一路”和中部崛起“兩縱兩橫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 中原經濟區東部門戶城市,極富發展潛力。
3.绛縣
晉文公時期的都城為绛,即今天的山西省绛縣。西周成王“剪桐封弟”,讓弟弟叔虞擔任唐國的諸侯,叔虞後來又徙居晉水邊,故改國号為晉,晉孝侯時定都于翼城。公元前669年,晉獻公時遷都于城聚(今绛縣城南5公裡南城村),并加以擴建,改名為绛。绛作為晉國的都城雖然隻有84年時間,卻見證了晉文公霸權的建立。公元前585年,晉景公遷都新田(今侯馬市境内),并改名為新绛。
公元前541年,晉平公在绛設縣,是中國曆史上最早設縣的城市。如今绛縣隸屬運城市,不僅是龍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還擁有多達10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4.鳳翔
秦穆公在位時期的都城為雍,即今陝西省鳳翔縣。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因秦襄公護駕有功,将其由附庸提拔為諸侯,并賜以歧山以西之地。秦國先後定都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故秦城)、汧邑(今陝西省隴縣南)、平陽(今陝西省眉縣西),至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始遷雍城(今鳳翔縣南),曆19任國君、294年時間。直到秦獻公二年(前383年),才又遷都栎陽(今陝西省臨潼縣渭河北)。
鳳翔隸屬于陝西省寶雞市,是曆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著名的民間工藝美術之鄉,享有“青銅器之鄉”和“西鳳酒鄉”的美譽,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5.荊州
楚莊王在位時期的都城在郢,故城在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城。楚國建國初期定都丹陽,公元689年遷都郢,直到公元前278年才遷都陳。荊州在曆史上不僅是楚國的都城,同時還是西梁和南平的都城,共經曆34代君王,時間長達515年。
荊州又稱江陵,其地理位置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沖,号稱“七省通衢”,長期是湖北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然而,近代以來,随着平漢鐵路及粵漢鐵路的開通,荊州的地位被武漢所取代,雖然依舊富庶,但其地位早已大不如昔。
6.蘇州
吳王阖闾在位時期都城在吳,即今蘇州市。吳國的都城,前期在梅裡(今江蘇省無錫市梅村),後來遷都于吳(又名姑蘇)。吳國在阖闾、夫差在位期間實力最強,版圖包括江蘇、安徽兩省全境、浙江中北部及江西東北部,最終亡于越王勾踐。蘇州長期保持吳的稱号,直到隋朝時改名為蘇州,以城西有姑蘇山之意。蘇州自古繁華富庶,古有“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地位之重要相當于今日的滬深廣。
晚清以後,蘇州的重要地位雖然大不如昔,但依然是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和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基地,也是首批24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7.紹興
越王勾踐在位時的都城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後遷都琅琊(今山東省臨沂市境内)。夏王少康複國後,封庶子無餘于越,以負責始祖大禹陵墓的守護、祭祀,初都諸暨(今浙江省諸暨市),後都會稽。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積20年之功滅吳稱霸,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後遷都琅琊。會稽從秦朝開始設郡置州,隋唐宋時期改名越州,直到宋高宗時期改名為紹興,并沿用至今。
今日的紹興為浙江省下轄地級市,不僅經濟發達,還是一座享譽中外的文化和生态旅遊名城,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的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