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雯
“整整53年了,我終于找到親弟弟了!”10月25日,來自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尚湖鎮的平惠民在電話中激動地向記者說道。
尋弟心切 53載漫漫尋親路
平惠民告訴記者,早在53年前,即1969年的6月左右,蹒跚學步的弟弟被當初地名是山東滕縣(即現在的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的一名三十來歲的中年男士領養。提到送走親弟弟,平惠民哽咽着一度說不出話:“以前家裡實在是太窮了,一大家子人根本吃不上飯,但凡有一點辦法,我們也不會把弟弟送走。”
據了解,平家算上平惠民一共兄妹五個,其弟弟年紀最小。由于當時家裡生活困難,溫飽都成問題,父母不得不忍受着骨肉分離之苦把作為老小的弟弟送了人,希望能給孩子找個好人家,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平惠民回憶道,那年他剛好七歲,弟弟原名平雪明,差不多七、八個月。當時領養人給了父母二斤毛線和二百元錢,父母便帶着平惠民一起将領養人及弟弟送到了無錫火車站,這一走就是53年。
“把弟弟送走後,爸媽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他,我們和弟弟的養父母那邊通過近三年的書信,生怕弟弟在那邊過得不好。”平惠民回憶,再後來就斷了聯系。
如今,平惠民的父母帶着“找到小兒子的夙願”相繼離世。平惠民暗暗發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親弟弟平雪明。
依靠科技助力,跨省千裡尋親終相認
這些年來,平惠民從未放棄過尋找弟弟,然而失聯53年,想要找人猶如大海撈針,尋找起來沒有那麼容易。2019年,一次偶然機會,讓平惠民結識了棗莊圓夢尋親志願者團隊的負責人,通過棗莊圓夢尋親志願者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上刊登了尋親文章,自此,找尋弟弟的步伐就愈發地快了起來。
棗莊圓夢尋親志願者團隊是棗莊的民間志願組織,該組織憑借志願者們的力量,自發公益尋親,幫助很多離散家庭終結了思念之苦,實現團圓夢。2022年,通過棗莊圓夢尋親志願者團隊團長劉偉的介紹,依靠科技手段,将平惠民的血液樣本從蘇州郵寄到棗莊,由棗莊圓夢尋親志願者團隊志願者轉送到棗莊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後經棗莊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和滕州市公安局刑偵大隊聯合通過大數據分析,準确鎖定了平惠民弟弟在滕州市鮑溝鎮官莊村,又通過綜合比對,最終找到了親人下落。
“今年九月份,他們把弟弟的照片給我寄過來的時候,我看到就落淚了。他和我長得實在是太像了,不用做DNA鑒定,我很确定他就是我的親弟弟!”平惠民激動地表示。
哥倆相認 人海中一場雙向奔赴
無獨有偶,就在哥哥平惠民馬不停蹄尋找弟弟下落的時候,家住滕州市鮑溝鎮的弟弟張成志同時也在尋找自己的親人。張成志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早在六七歲的時候,村裡小孩子說他是抱養來的,所以,他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養父母親生的事實,尋親的種子一直深埋心中。“去年公安局的人到我們村裡去組織血液樣本采集,我第一個報了名!”張成志說道。
提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張成志雖然沒有大緻的印象了,但打心裡也沒有責怪雙親,張志成相信父母的遺棄是給了他一條生路。“生而未養,斷指可還;生而養之,斷頭可還;未生而養,百世難還!”張成志告訴記者,這些年養父母視他如己出,填補了他心中最脆弱的地方。
幾經周折,張成志終于找到了親哥哥平惠民。由于養父母已經不在人世,在認親之前,張成志特别找到了滕州的叔叔,提了下自己想去認親的想法。“我叔聽到我想去認親的話之後,當時就哭了,他怕我走了之後就再也不回來了。”張成志表示,沒有養父母的養育就沒有他,妻兒和家都在這邊,他不會不回來。如今滕州、蘇州兩邊都有他的親人,很幸運能有這麼多愛他的家人。
科技的發展,給尋親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公安系統DNA基因庫建設,大大助力了走失家庭更快團圓。2022年10月1日,張成志在棗莊圓夢尋親志願者團隊團長劉偉等一衆人的陪伴下,到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尚湖鎮認了親。至此,53年的尋親之路終于圓滿結束。
記者了解到,如今平惠民和張成志幾乎每天都會電話聯系,他們還一同約定,等到疫情形勢較好時,帶着各自的家人再坐下來好好見面聊聊天。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