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号是東亞地區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号,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于太廟合并祭祀。合于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衆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别追上廟号,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後世皇帝谥号字數膨脹,且幾乎隻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号,廟号并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