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壹傳播2016-02-28 2016-02-28無線常州查看0數
在大常州,
無論是方言還是地名可謂是千奇百怪。
連土生土長的大中文系常州甯
都不一定全都念得對~
本着生字念半邊的原則。。
竟然每一個念對的!
隻想扶額問一句:“這地名咋這麼難念?”
小編羅列了其中幾個“說不出口”的地名,
看看你認識幾個?
圩[wéi]塘VS于[yú]塘
“圩”讀[wéi],本意是中國南方低窪地區周圍防水的堤。然而有另一種說法道,“圩塘鎮”由原本的“于塘村”易名而來,所以很多常州當地人仍讀作“yú”。
舣[yǐ]舟亭VS義[yì]舟亭
位于東郊大運河畔,為北宋文學家蘇東坡來常泊舟處,南宋時已建亭紀念。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在此基礎上建過“萬壽宮”,并重修舣舟亭。清鹹豐年間毀于火災,解放後重修并建園為“東郊公園”。此處林壑蔚秀,水石清奇,大運河繞亭東流,為江南名亭。
柏[bǎi]花樓VS柏[bó]花樓
位于城西,南接茅司徒巷,北通荷花池,為明代兵部尚書陳洽所建,又稱陳家花園。樓建園内,高達數丈,故又稱“百尺樓”,是陳洽當年的讀書處,巷名一直沿用至本世紀初。
篦[bì]箕[jī]巷VS篦其[qí]巷
在朝京門外大碼頭,新橋弄内,沿運河北岸。明正德十四年起,毗陵驿即設于此,因舊時巷内商店兼售宮花、梳篦,故稱花市街。附近有接官亭和驿館皇華館,相傳清代進貢的宮篦、名篦在此采辦,乾隆帝南巡在此改“花市街”為“篦箕巷”。
茭[jiāo]莆[pú]巷VS茭甫[fǔ]巷
此巷方志早有記載,由來不詳,稱此地原為隋代司徒陳杲仁(陳司徒廟)的後花園,後因庭院荒蕪,茭類莆類植物蔓生,遂有此名。巷内西部還有花椒園,為邑人種植菜蔬之地,後有商家在此購地置屋,綠蔭成片,花木掩映其間。
娑[suō]羅巷VS沙[shā]羅巷
與局前街博愛路連接,此地原稱鎖龍巷,相傳巷内曾栽有娑羅樹,以盛開娑羅花而得名。該樹相傳産自印度,釋迦牟尼即涅槃于兩棵娑羅間。娑羅樹能給人們帶來“佛家見,常生明”、“月中桂,常綠蔭”,明永樂年間傳入中國,此地開始種植,才有了這條巷子的名字。
斛[hú]攪巷VS解[xiè]攪巷
位于和平南路與正素巷之間,與頭條弄、二條弄、留餘裡相遇。斛攪為舊時的量具,舊時這裡巷内的居民都從事制作量具業的,所以此巷名來源于量具業。
圩[wéi]墩[dūn]VS于[yú]敦[dūn]
圩墩遺址在戚墅堰南岸,是迄今發現的常州市區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五千多年前,此處已形成了一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它的範圍有十萬平方米以上。1972年開始在這裡先後進行三次發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玉器等制作的各種工具。
萬綏[suí]VS萬妥[tuǒ]
古名為東城裡,因位于武進故城之東而得名,為“齊梁故裡”。漢丞相蕭何後裔蕭整于大興元年(318年),由山東蘭陵僑居于此,稱這裡為南蘭陵。梁太平二年(557年)改為蘭陵。宋時已稱“萬歲鎮”,齊文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建都于此而得名。明清時期改名阜通鎮,清末亦名萬稅,後改為萬綏。
蔔[bǔ]弋[yì]橋VS蔔[bo]弋[yǔ]橋
蔔弋橋,始建于元代初年。因蔔弋有美麗的“蔔弋望仙”神話傳說,元代元統年間(1333——1335年)曾名為望仙橋。單孔石拱橋,橫跨在鶴溪河上,漁舟翩翩,桃柳成蔭,為舊時常州城西八景之一,稱“蔔弋雲溪”。
地道的常州甯你念對了幾個?
然而常州還有多少“說不出口”的地名?
歡迎在後台給小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