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棗鏽病隻發生在葉片上,初在葉背散生淡綠色小點,後逐漸凸起呈暗黃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
2、夏孢子堆形狀不規則,直徑約0.5毫米,多發生在中脈兩側、葉片尖端和基部。以後表破破裂,散出黃色粉狀物,即夏孢子。在葉片正面與夏孢子堆相對應處發生綠色小點,邊緣不規則。
3、葉面呈現葉狀,且逐漸失去光澤,最後幹枯早期脫落。落葉自樹冠下部開始逐漸向上部蔓延。冬孢子堆一般多在樹葉脫落後發生較多,為黑色,比夏孢子堆小,直徑0.2~0.5毫米,黑褐色,稍凸起,但不突破表皮。
4、每年棗鏽病發生的輕重與7~8月份的降雨量多少密切相關,當棗區7月份的總降雨量達200~300毫米時,發病就早而且重。若少于130毫米時,則發病就晚而輕。在去年全縣棗鏽病大爆發後,今年爆發棗鏽病的可能性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