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要考量逆來順受者的生活狀态和情緒狀态。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生活得很失意,被生活磨平了所有的棱角,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對外來的壓力和打擊不反抗或者習慣性的不反抗,隻是在心裡壓抑着巨大的委屈,他們悲觀失落,哀歎自己生活的種種不如意,帶着膽怯落寞的情緒,慘淡經營自己的生活。這樣的逆來順受,顯然是懦弱的。
說到逆來順受,讓我不由得想起《水浒傳》中真正被逼上梁山的英雄-----林沖。在大家的印象裡,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很多時候表現得似乎太軟弱可欺了,妻子被調戲,自己被陷害、欺侮,他都是逆來順受的。看似很懦弱,完全沒有英雄應有的氣概。
其實,他也并非一直逆來順受,他也有手刃仇人的血性,也有火并王倫時的剛勇。林沖最初表現出來的逆來順受,其實是不願意改變他當時的生活狀态:一份穩定體面的職業,受人尊敬,一個善良賢惠的美麗妻子,琴瑟相和。他想維持這種令他滿足的安适的生活。
所以當他看到調戲妻子的人是高衙内的時候,他忍下了;當他被高俅設計被俘刺配的時候,他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他也忍下了。此時,他的逆來順受是有着看透世事,委屈以求全的因素在裡面的。不能簡單地把他的行為全部看做是懦弱。
隻有在野豬林中,面對劈向自己的刀劍,閉上流淚的雙眼,仰天質問,卻甘願放棄可以輕易獲得自由的機會的時候,他才是真正的懦弱的,如果沒有魯智深,他早已命喪于他的不抗争中。
生活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看起來承受能力極強,很少有強烈的甚至激烈的情緒,無論發生了什麼樣的不如意或不順心的事情,他們似乎都能夠處之泰然,氣定神閑。
這種人其實踐行了逆來順受的精髓,這時的“順受”,是一種心理上的順其自然,不抱怨,不哀歎,努力把人生的損失降到最低。這是一種通透,看破世事人性,随遇而安,“人不堪其憂”,他們卻“不改其樂”,是令人仰慕的通達樂觀。
這類人的代表首推蘇轼。蘇轼一生官無定職,居無定所。在朝被朋黨攻擊,在野被奸佞陷害。22歲喪母,30歲喪妻,42歲正值盛年遭遇烏台詩案,49歲兒子夭折。21歲因才華中進士,24歲高起點入仕,卻仕途坎坷,從繁華的京師一路被貶,50歲重返京師,60歲又被貶,從徐州到密州,再到黃州,蘇轼有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看似自嘲,其實是對自己後半生仕途的總結。
如此跌宕浮沉,但是他卻留給世界一個曠達超然,樂觀從容的背影。“一蓑煙雨任平生”“此生安處是吾鄉”等千古佳句至今被人吟誦。蘇堤見證了他為官一方時的愛民如子,“東坡肉”等他創造的衆多美食诠釋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如此慘淡的人生境遇,被逆來順受的蘇轼展示出笑傲江湖的神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很多非人力可以抗拒或挽回,我們即使在無力反抗的時候,在那些不得不“潛龍在淵”的時候,可以逆來順受得更積極,更灑脫,更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