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于北中軸與北二環交界處,在鐘樓北橋的東北角,北至安德路,西鄰鼓樓外大街,總面積1.6公頃。
2、公園運用了近自然異齡、複層、混交的種植手法進行合理搭配、組合、布局,打造成規模的、連續成片的近自然城市森林景觀。結合場地特色,北側利用地形高差建設雨水花園、景觀橋和觀景平台,中部注重林下空間營造,布置休憩桌椅、昆蟲之家、科普标識等小品設施,建立人與森林的聯系。南側與濱河綠道進行景觀銜接,功能互補,完善區域内生态系統,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需求。
3、在植物配置上,按照“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原則,以鄉土樹種結合銀紅槭等新優彩葉樹作為主基調,突出彩葉觀果、蜜源招鳥、地被覆蓋等森林特色。全園保留楊樹等原有喬木19株,新植油松、栾樹、法桐、銀杏等喬灌木43種1329株,其中鄉土樹種占70%以上。同時大力推廣鄉土野生地被植物,種植崂峪苔草、萎陵菜、繡球等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15種34.2萬株,鋪設冷季型草坪350平方米,種植早園竹8000株。
4、這個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還踐行了綠色低碳環保理念,海綿綠地的設計理念随處可見,比如在公園内有個利用園林廢棄物打碎壓制後鋪就的林下廣場,共有133平方米,具備無毒、透水、可降解等優點。同時采用大骨料透水鋪裝鋪設園路1000平方米、廣場207平方米,建設雨水花園、卵石溝等集雨綠地,發揮海綿效應,有效消納地表徑流。
5、公園在滿足生态功能的同時,還注重林下空間營造,滿足周邊居民休閑、健身、遊覽等日常需求,修建了500餘米長的健身步道,累計設置各類科普宣傳标牌320個、景觀小品13組、休憩桌椅24個,安裝燈杆30個,監控探頭8個,建設木平台2處、兒童廣場1處、觀景平台1處、衛生間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