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人物溫度》,今天為大家帶來的人物是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叫做——史鐵生。喜歡文學和寫作的朋友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2010年12月31日淩晨3點46分,史鐵生去世。
我今天為什麼要來跟大家聊史鐵生呢?如果非要說一個理由的話,那就是在史鐵生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光芒和溫度。史鐵生在延安插隊的時候,因脊髓受損傷而引起腰腿疼痛。在一次山野放牛時,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引起史鐵生持續高燒,結果就卧床不起,稍稍緩解後也難以正常行走。後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症。雙腿癱瘓時他才21歲。可以說,他的一生中的絕大部分都飽受病痛的折磨,但是患病之後的那份樂觀堅強,笑對人生的灑脫是值得我們每一位認識他的人所學習的。
我讀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把它看成是“金秋裡的詩”,也許我們在面對生與死的時候,總是和孤僻和死寂聯系在一起,好像自然中的秋天——枯黃、沒落、沉寂……但是在史鐵生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倔強,他面對命運的打擊,有痛苦,有埋怨,内心對命運的不公充滿着怨恨,但當他冷靜下來之後,他在自身之外找到了可以安放自己靈魂的處所——地壇。像一個老朋友的久别重逢,地壇仿佛在時光中“等”他,等他的到來,來慰藉他的心靈。
我讀過《奶奶的星星》,從很多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對生命深深的思考,從《奶奶的星星》這篇文章中我們更能從中讀出如此具體而又飽含的深情。史鐵生在文中寫道:奶奶講的故事與衆不同,她不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變成一個星星。”……“給走夜道兒的人照個亮兒……”所以,在以後的時間,隻要我擡頭看到漆黑夜空中的星星時,總會想到史鐵生與奶奶的這段對話,天上的星星也許照亮了後來人的路,但是奶奶的星星卻照亮了作者一生。就像文中所說:我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隻是一支含淚的燭光……
我讀過《合歡樹》,作者在《合歡樹》這篇文章中更多表達的是對舊時光的留戀和對母親的愧疚與懷念。文中寫到“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我搖着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時候隻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所以,親愛的朋友,能見面的時候就不要打電話吧,能擁抱的時候就不要隻見面。有些人,有些事,我們總是自私的以為來日方長,以後有的是機會,但是有時候,痛苦悔恨的那個人,往往是我們自己。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一處安隅所在,像地壇,像天上的星星,像母親小院門前的那棵合歡樹來盛放我們的内心和靈魂,潤養我們的四季和人生。當我們為史鐵生作品的通透圓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動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個生命再次出發艱難跋涉的起點,因為畢竟距離他寫出并且發表《我與地壇》,距離他雙腿癱瘓已經是将近二十年的時間。沒有人能夠想象和體會他的艱難困苦。身體的障礙與精神的絕望曾經試圖以自然的名義擊垮他。但是作者在自己生命的二十年裡,他是一遍又一遍的與自己和解,與生命和解。到最後,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巨細從心态、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從史鐵生的文字裡看得到一個人内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讀了甯靜。最後,願屏幕前的你也能在甯靜中收獲豐盈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