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産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唐詩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被我們所廣為流傳。唐代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昌齡等。
詩仙
李白,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随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潇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将進酒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詩聖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作詩三千多首 ,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曆史面貌。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甯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将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詩魔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 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琵琶行浔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将别,别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莺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纏頭,一曲紅绡不知數。
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顔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别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谪居卧病浔陽城。
浔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白居易任谏官時,直言敢谏,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谕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貶為江州刺史,後再貶江州司馬。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詩人把一個琵琶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佛
王維,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維參禅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因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詩歌創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被尊為“詩佛”。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寫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後黃昏的景色,當是王維隐居終南山下辋川别業(别墅)時所作。
詩鬼
李賀,字長吉,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隐稱為唐代三李。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
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迹。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将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自從天寶(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爆發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一蹶不振。唐憲宗雖号稱“中興之主”,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藩鎮叛亂此伏彼起,西北邊陲烽火屢驚,國土淪喪,瘡痍滿目,民不聊生。詩人那“唐諸王孫”的貴族之家也早已沒落衰微。面對這嚴酷的現實,詩人的心情很不平靜,急盼着建立功業,重振國威,同時光耀門楣,恢複宗室的地位。卻不料進京以後,到處碰壁,仕進無望,報國無門,最後不得不含憤離去。此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詩狂
賀知章,字季真,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少時就以詩文知名。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潇灑。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詩豪
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
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禦史期間,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故意刁難劉禹錫。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于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并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曆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隻給一間隻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七絕聖手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與李白、高适、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甯”之譽。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争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小李杜
李商隐,唐代著名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骈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隐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湧着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隻能以詩記情,并隐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無限。據考,李商隐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計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這首《無題》詩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
小李杜
杜牧 ,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内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遊秦淮,在船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後庭花》,绮豔輕蕩,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後主長期沉迷于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于丢了江山。陳國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陳後主的後塵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