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表達孝心,堅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視自身發膚如命。所以古時候按照規矩,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除此之外,古代中醫還認為頭發為氣血之餘,并沒有把頭發當作可有可無的部分,而是認為頭發是通過氣血和身體互相聯系的,一頭柔順烏黑的頭發也是健康的象征。既然這樣,那古人真的都不理發嗎?
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顔氏家訓》就記載這些貴族子弟們一個個塗脂抹粉極為注重自己的頭部形象。貴族子弟們當然不可能親自動手,所以誕生了最早的理發匠——栉工。《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栉”中栉就指的是理發用的工具。《晉書》記載了“桓溫後諸安置其理發”這樣的理發記錄。
古人理發的流程是什麼呢?衆所周知,一開始是沒有理發這個稱呼的,畢竟古人們覺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對他們來說理發就是不孝,但是修理頭發的職業很早就有了,隻不過他們不叫理發師,叫做鑷工,或者是待诏,俗稱剃頭匠。清朝的時候開始,才有了理發師的存在,因為清朝的發型比較特别,叫做“金錢鼠尾”,前後左右都剃光,隻留下一小撮頭發,給他編成辮子,因為這個小辮子必須很細,所以被稱之為金錢鼠尾,而理這種發型也是必須要理發師的。
群衆要剃頭,皇上也不可免。理發師在吉日良辰給皇上剃頭。務必具有三項絕技:
一是左手持械剃頭,右手不可以輕按皇上的頭。
二是隻有順刮,不能逆刮。
三是剃頭時要屏息,不可讓濁氣污染龍體。
事成重賞,事敗掉腦袋。
常常理發,可以防止頭發分叉,有利于新陳代謝,保持發質光澤順滑。理發看起來事小,事實上它是一個人對美麗的追求,能體現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知微見著,可見一斑。
宣府漢服
原創品牌集合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