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話的常用詞
北京話的常用詞
更新时间:2024-11-30 08:08:12

北京話的常用詞?作者:魯瑩(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北京話的常用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北京話的常用詞(北京話多種口語語料的副詞強調标記研究)1

北京話的常用詞

作者:魯瑩(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

北京話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極其特殊,它不僅是最具影響的北方方言之一,與當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更是淵源深厚。近二十年來,真實自然的口語研究得到了空前繁榮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把口語當作語言研究最直接、内涵最豐富的對象和材料。其中,北京口語在漢語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現代漢語和漢語史的重要研究對象。

北京話研究成果豐厚

北京話的研究價值大、角度廣、成果多,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以北京口語為基礎的漢語語法研究,二是北京話語音格局的實驗語音研究,三是早期北京官話教材研究,四是北京話口語中的虛詞與話語标記研究,五是北京話的社會語言學及京味文化研究。其中,第四個方面體現了漢語學界對北京話口語的關注,主要内容包括對北京口語中語義虛化的實詞、語氣詞、副詞及話語标記等的研究。

基于北京話的副詞強調标記研究

如果把北京話研究中表達語法功能的詞彙标記歸為一類,表達篇章功能的詞彙标記歸為另一類,那麼,凸顯言者立場和态度、表達強調功能的标記應該是後者的一個次類。我們所說的強調标記是指表示強調語義、具有強調功能的虛詞。評注性副詞是學界曆來比較關注、強調研究比較集中的虛詞類别。它在句法上處于命題外層,其基本功用是對相關命題或述題進行主觀評注,表達言者/作者對于命題的主觀态度和立場,留下“自我印記”,具有篇章功能。總的來說,北京話口語中強調标記的使用頻率高,強調的語義來源類型典型,研究價值較大。

我們搜集、标注了不同類型、多種來源的北京話口語語料,包括以北京口語對話為腳本的經典影視口語語料、相聲劇本及北京人真實口語語料,建立了北京話口語語料庫,使其便于檢索。基于以上北京話多種口語語料,我們從與強調語義密切相關的肯定、否定,及近年引起廣泛關注的反預期(Counter-expectation)和意外(Mirativity)三種語義範疇中,選取表達強調語義的三類評注性副詞,比較、論證北京口語中強調語義的不同來源和語義類型。

上述三類專題副詞,一是以“硬是、硬”“果然、顯然”“分明、明明”為代表的肯定類強調副詞标記,二是以“偏偏、偏”“恰恰、恰好、恰巧”“千萬、萬萬”為代表的反預期和意外類強調副詞标記,三是以“并、絕”“根本、壓根兒”為代表的否定類強調副詞标記。我們比較近義副詞的共性與個性,不僅在同一語義範疇下比較語義相近的虛詞,也要考察某些虛詞内部的多種語義表現,在此基礎上挖掘比較不同語義範疇向強調語義演化的共同特點和規律,以期彰顯特點,深入、細化研究。

副詞強調标記的多種語義來源

我們的研究内容與研究結論也随之三分化,要而言之:

首先,從肯定義到強調義的演化。肯定的焦點在于強調的内容,說話時可以用對比重音表示,對比重音往往落在“硬是、硬”“果然、顯然”為代表的強調副詞上。其一,“硬”作為現代漢語常用的評注性副詞,由表示“(性格)剛強;(意志)堅定”的形容詞發展而來。與“硬”一樣,“硬是”也是現代漢語常用的評注性副詞。《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将其解釋為“跟‘硬’相同,常表示态度的堅決”。由于評注性副詞“硬”“硬是”包含說話人的視角、情感和态度,因而具有主觀性(subjectivity)特征。我們在共時語料的基礎上,利用語法化“連續環境”理論,分别考察了“硬”和“硬是”由評注性副詞語法化為反預期标記的環境和路徑。文章發現“硬”的語法化是一個[施事性][言者主語][可控][有界]等參數變化推動的重新分析過程,而“硬是”的反預期标記用法,則是受後接動詞短語所指的困難程度和實現與否的影響,根據“質的準則”進行語用推理的結果。由于二者經曆的語法化過程不同,因此不同階段的語義特征也存在差異。

其二,“果然”的基本語法意義是表示事情發展與料定相一緻,可以指明預設、表達焦點、評價及傳信;“顯然”則表示情況和事理十分明白,容易理解,帶有強調語氣,現代漢語的“顯然”還保留形容詞的用法,不過副詞含義虛化明顯,已從“直接顯露、表現明顯”過渡到說話人對命題高度肯定或否定。“果然”與“顯然”的共性都有指明預期、強調事實的功能,差别在于,前者強調與預期相符或不相符的語篇證據,後者則凸顯的是基于事實之上強烈的言者信念。

再者,從反預期義、意外義到強調義的演化。反預期是違反預期,意外是超出預期。比如,通過定量統計與定性分析,我們考察了“偏”和“偏偏”的高頻共現項與語義特征,發現它們不僅共現偏好不同:與“偏”高頻共現的是第一人稱代詞,謂語表達非現實事件;與“偏偏”共現的是第三人稱代詞,謂語表達現實事件;且語義特征上也有差異:“偏”常表示主觀違逆,旨在凸顯言者視角、情感和認識,具有主觀性;“偏偏”多對應客觀違願,更側重于幫助說話人實現對聽者認知的調控——促使其放棄原有立場而采納另一立場,最終使會話雙方對客體的識解達到平衡,具有交互主觀性。結合漢語雙音節化的曆史發展事實,我們認為“偏”和“偏偏”的語義分工是語言形式和意義相互選擇的結果。

諸如此類,“千萬”和“萬萬”從大數量數詞演變至今,數詞與副詞的角色同生共存。作為評注性副詞,兩者在句法功能與使用環境上既平行又對立,以情态表達作為句法佐證。通過對情态動詞的共現分析,我們發現它們的個性遠多于共性,因其語用本質存在根本差異。這其中,“千萬”專注于建立認同立場,“萬萬”則以評價客體、構建主體兩種立場為主職,雖也能實現雙方的交互,但交互與認同并非典型功能,且有逐漸讓渡于“千萬”的趨勢。進一步而言,意外因素通過語用遷移使“萬萬”受限于肯定語義,而“千萬”呈現的是對可能事件與現實事件的反預期表達,由此呈現出“千萬”與“萬萬”語用機制的參差貌态。總之,“千萬”與“萬萬”形似實異,将其句法表現、情态表征、立場表達及預期表型串聯起來,就會看到它們之間平行又對立、聚焦對分散、單調對豐富的多樣特性。

最後,從否定義到強調義的演化。否定曆來是焦點敏感結構,特别是有些副詞隻能或主要出現在否定語境中,稱作“否定極項(Negative Polarity Item)”副詞,一般研究認為它們加強或強調了其後的否定語義。我們從否定極項副詞“并、絕”“根本、壓根兒”入手,探索否定表達與強調表達的語義關聯。

我們以北京口語語料為藍本,逐個考察了四個否定極性副詞的使用條件。比如,現代漢語的“并”作具象義副詞時多是黏着語素,與其後單音節動詞組合為雙音節動詞;一旦用作虛化意義就不再黏着,多修飾動詞。與此不同的是,“絕”用作相對具象的程度義副詞時是獨立的,其後謂詞一般也是形容詞而非動詞。在語義特征上,“并”和“絕”都能加強否定,不過否定的内容不同,一個是加強否定語氣、否定某種看法,另一個是表達沒有任何可能性、無例外。前者意在否定舊預期,引入新事實,後者通過否定例外的可能性而加強語力。

再如,副詞“根本”表示從頭到尾、始終、完全的意義,“壓根兒”表示根本、從來的意義,“根本”形式上是小句狀語,功能卻超越了所在小句,提示現有命題是對另一個命題的否定。這與表示引述性否定的“并”異曲同工;“壓根兒”是極小量否定極性副詞,遵循正向梯級中的推理原則的話,否定極小量則意味着否定全量。這又與“絕”有些類似,體現了否定表達與強調語義關聯的不同路徑。

強調表達作為人類語言的普遍表達,其概念和規律并非無迹可循,它總是與否定、肯定、量的表達如影随行,這些語義範疇是比較典型的強調表達的語義來源。其中,否定是焦點敏感結構,肯定具有認知的顯著性,量是話語中的新信息,都值得強調表達為之“駐足”。通過考察北京話口語語料中的副詞标記,我們發現,它們觸發強調語義的實質在于觸發預期:說話人的否定表達違反了聽話人的預期,肯定表達确認了聽話人的預期,量的表達偏離了聽話人的預期。所以,強調表達的本質是說話人對聽話人預期的回應,是說話人與聽話人博弈的現場,也是說話人的信念與現實概率在語篇交互的結果。如上,由虛詞标記着手,能考查強調表達的句法形式;從語義來源着手,能區分強調表達的語義類型。

【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北京自然口語語料庫的強調标記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批準号:19YYC019】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