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雙手的作用下,土壤、水、火,交織在一起,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發泥土的把弄開始,人類認識自身創造萬物的非凡能力。
- 出生如光明照耀,死亡如黑夜降臨,人類一次次地發出悠長的疑問,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根源于對生和死的思考,人類開始了對自我的凝望。
- 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覺醒,大約都從人像藝術的誕生開始。這件仰韶文化陶壺,隻不過是大地留下的億萬張迷惘的面龐之一。
- 當水從人頭壺的眼睛流出,恰如淚水流淌,紀念着人類孕育的最初痛楚。
- 那些古人參照自身捏造出的形象,比他們的制作者擁有更漫長的生命,與大地同壽,至今容顔清晰。
- 我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
- 六千年,仿佛刹那間,村落成了國,符号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第二集 賈湖骨笛 穿越九千年的笛聲
- 九千年,鬥轉星移,生活逐漸轉化為藝術,骨笛也慢慢演變成竹質笛蕭的大家族。
- 這些來自幾千年前的樂器,也具有非常現代的表達,隻是賈湖骨笛的影子,也許一直在背景處,低吟着曆史的回聲。
- 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第三集 陶鷹鼎 陶醉了六千年
- 陶鷹鼎顯示着六千年前中國人的生活器具中,實用性與造型性已經可以達到非常美妙的融合。
- 六千年過去了,陶鷹鼎的制作地點、方式、方法、制作周期、燒制細節,都已經無據可考了,現代的制陶者也隻能靠着圖片和想象,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賦予它新的生命。
- 内容即胸懷,陶鷹鼎的造型帶着上古的氣息,也帶着中原質樸的民風。但更神奇的是,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氣,又同時顯示出另一種很現代的氣質,用當下的話說就是,萌萌哒。
- 在這個層面,陶鷹鼎又可謂古典與現代的美妙融合,六千年前的造型藝術精湛至此,令人不禁贊歎。
- 捧着陶鷹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一抔中華民族起源的泉水。
- 今天的我們,總感歎生活太快,時間不夠用時,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經教給我們,如何與時間融合, 如何與時間不較勁。
- 假如陶鷹鼎會說話,它也許會告訴我們六千年前,它在熔爐内外的日日夜夜吧。今天,它就珍藏在國家博物館,展示着天工造化,展示着巧計神思,也展示着屬于它自己的,肌肉萌。
第四集 龍山蛋殼黑陶杯 0.2毫米的精緻
- 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中下遊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藝,出土的數量極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 地球早期的文明,最先被陶器所散發的質樸光澤照耀,龍山時代的黑色陶杯,在多姿各異的彩陶世界中如此與衆不同。
- 出土的蛋殼黑陶杯造型各不相同,它們非自批量生産。工藝的背後,件件都飽含着信仰與尊崇。
- 獨特的封窯滲碳技術,将碳分子在高溫狀态下,滲透到胎體的微孔裡,經過砑光的胎體表面,黑色呈現。這種神秘的,黑色的金屬光澤,帶着直觀的視覺沖擊和震撼,讓人不由自主地生發無限敬畏,不可輕舉妄動的虔誠心意。
- 龍山文化時代,黃河下遊的山東沿海地區,陶器的制作從随性到嚴格的工藝程序,預示着人類社會新的秩序慢慢形成。
第五集 紅山玉龍 尋龍玦
- 五千年前的風早已止息,而它還保留着在風中的姿态。
- 五千年前的人類創造了紅山文化,那是自然和人類彼此直面的時代,生命和心靈以及全無雜念的想象,在雙手中表達和傳遞。
- 地理空間相距遙遙的文明,竟具有相同的感應和靈犀。
- 海闊天空中仿佛萬物同源,這樣的形态也與中華多民族大融合相呼應。
-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組成了龍的鱗片,舞動出中華文明的姿态,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标志性符号。
- 這是個體生命被孕育的開始,也是文明被孕育的開始。
- 有時我們會對着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前的先民一樣,看它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躍起,這塊玉成為我們身體延伸到空中的部分,在時光中飛翔,起舞。
第六集 淩家灘玉闆玉龜 玉中藏謎
- 種種猜測都指向人類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與文化。
- 這些圖形符号就如同暗藏的自然規律的密碼,卻逐漸被我們忽略遺忘。
- 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高峰,卻是一個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
第七集 良渚玉琮王 神之徽章
- 它仿佛從人類古老而幽暗的意識深處穿越而來,無聲地訴說着先民的愛、恐懼與信仰。
- 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間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互動與流轉?這雙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視着我們,引領我們一步步走向曆史的深處。
第八集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 金玉共振
- 金玉共振的局面開啟了東亞的青銅時代。
- 上古神獸目光如炬,凝視它的眼,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
- 這眼神在甘肅天水見過,在四川三星堆見過,那是三千多年前,中原、西北、西南的先民們跨越千山萬水,相互往來的見證,它們沉默,它們無需言語,這雙曾經見證過中國最早的王朝的眼睛,依然看着人來人往,星辰輪轉。
第九集 殷墟嵌綠松石甲骨 刻詞骨柶
- 三千年前的生活被四千個字記錄,十五萬四千片的甲骨碎片裡,我們依據目前能認出的一千五百多個字,可以回憶起商人的一天。
- 商人以細緻的觀察力和驚人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為、所感轉化成字符,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其中蘊含了後代的主要造字方法。
-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華文明就有了記錄與傳承的工具,經過演變傳承,從祖先的心裡流傳到我們的指尖,從此,從個體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識、思想、經驗,通過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塑造與傳揚,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第十集 後母戊鼎 國之重器
- 當時的歐洲還沒有進入羅馬時期,蘇美爾人最早進入青銅時代,他們的青銅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用具,殷商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殷商人的青銅主要用于制作祭禮器和武器,也開啟了青銅時代的中國制造。
- 鼎中的王者——後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碼與故事的國之重器,今天卻無言自威,呈現着輝煌與強大。
第十一集 婦好玉鳳 鳳凰傳奇
- 我們仿佛看見一個愛美又講究生活品質的女性,正如玉鳳般雍容華貴,儀态萬方。
- 作為王後和女将,以智慧和實力擔當家國事業,博得衆人的敬重,她堅若青銅,生活中為武丁生兒育女,作為妻子和母親,她溫潤如玉,愛武裝也愛紅妝的雙面佳人,堪稱完美女性的典範。
- 豐富的文字與遺物,讓我們有幸認識了三千多年前這樣一位傳奇女性,婦好的玉鳳,恰似她優美的風姿,定格在曆史的風景線上,為後人所景仰。
第十二集 鸮尊 一隻貓頭鷹的待遇
- 鸮尊被現在的年輕人美譽為最呆萌的青銅器,河南博物院根據鸮尊的形象,開發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文創産品,深受大家喜愛,有網友調侃,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憤怒的小鳥。
- 貓頭鷹的形象在商代的石雕中也有體現,而無論是雄渾還是卡通,商代貓頭鷹所散發出的簡單、直接、大氣,以及不經意之間流露出的高貴氣質,在之後的三千年的中華大地上,便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
- 套用這幾年很火的一首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第十三集 利簋 刻下商周的界碑
- 這一曆史學的著名懸案終于告破,利簋居功至偉,可以說,它刻下了商周的界碑。
- 其實對于一個并不從事學術研究的普通人來說,欣喜的不僅是了解到商周更叠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斷的文字所賜,通過一件文物,三十幾個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們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狀被現代人用的碗沿襲下來,依然作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們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第十四集 何尊 這裡有中國
- 凝重雄奇的造型,嚴謹又富有變化的紋飾,但隻有慧眼才能看見它的心,此刻,它被安置在國寶的最高展台,因為它記錄了上古時期一對十幾歲少年的心跳,一段關于王朝不忘初心的對話。
- 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兩個年輕人的身影,他們一個建立了一座至今依舊繁榮的都城,一個鑄造了一件記載榮光跨越十幾個朝代不朽的青銅器,他們的父輩曾經浴血并肩奮戰,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 這些寫給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後十三億中國人的信。
- 三千年曆史演進,朝代更替,中國一詞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繼而又被賦予了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直到清末,中國一詞被用作國名,出現在官方正式文書當中。
- 三千年過去,那對年輕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黃土掩蓋,但洛陽城繁華依舊,同樣被黃土掩埋的青銅尊,于1963年在陝西的一處土崖中被發現,後被命名為何尊,雖沒有了最初奪目的光澤,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卻沒有辜負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個千年,将祖先的豐功偉績展現在後人眼前。
- 中國,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間,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後,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第十五集 玉組佩 把世界戴在身上
- 二百零四塊碎片,被光線連接,二百零四個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閃光的句子,在身體上被佩戴成段落,組成了一個新的世界。
- 以長串的玉佩垂墜耳畔,以玉片腹面,口耳眉目之間呈現萬物的容顔。
- 當時的人們認為,把一個世界穿戴在身上,讓億萬年生命的玉,與數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給予,就是人對天地萬物之愛的表達,玉成為西周在青銅之外留給時光永恒的禮物。
- 先民的雙手,把玉開鑿出來,撿拾起來,捧在手心裡,玉組佩以毫厘的薄片象征巅峰,以靜止不動比拟河流,流經了生死與朝代更叠。這組碎片來到我們眼前,已經行走了億萬年,而西周離我們,不過三千年,從禮玉到佩玉,我們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第十六集 三星堆青銅人像 人性的光輝
- 當我們的目光遇見這些人像,就注定這是一場屬于整個星球的相遇。
- 古蜀文明始終被當做一種地域文化,鮮少出現在官方史書中,以至于當他們的輝煌遺迹突然出現在世人面前時,人們更願意相信青銅頭像凝重的表情是在遙望自己的故鄉。
- 這些長相冰冷的古蜀人,擁有着超越時代的人性光輝,這也許是他們強大的原因,或許也是他們消亡的種子。
- 與他們對視,那是超越語言的心動,也許就是隐藏在我們生命裡的謎底,我們是人,我們站在這裡,也站在地球上。
第十七集 三星堆青銅神樹 生命之樹
- 三星堆出土的其他青銅器同樣證實了古蜀先民非凡的創造力,不斷試圖溝通天地,認識宇宙的可能,這些符号與青銅神樹一樣,也許都來自一場儀式,這些也許超越了他們日常可見的形象,成為符号,成為擁有去過另一個維度和時空的神秘力量。
-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中,大樹都是天地之間的靈物,曆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這種連接方式就如同樹狀結構,樹立天地,生命之樹,成為人類一個古老的象征。
第十八集 太陽神鳥金箔 照耀古今的光芒
- 全世界五大古代文明的發源地,都無一例外地出現過太陽崇拜,這輪可以放在手掌上的太陽自始至終都是個謎。
- 自然送給人類的禮物,被古蜀人用世界上最珍貴稀有的金子,在一個巴掌大的地方勾畫出了古蜀人的宇宙印象。
- 太陽照耀着古蜀大地,特殊的地貌造成特殊的氣象,古蜀先民從微妙的自然現象裡去解讀太陽和季節運行的規律,古蜀人所創造呈現的形象早已超越肉眼所見,它是一種符号,一種象征,指代想要呈現的神聖事物。
- 這些像陽光一樣散發着璀璨光芒的金器,仿佛是金沙人最迷戀的聖物。
- 這是三千年前河邊一場盛大的祭祀,這些财富并非獻給人的,而是獻給自然的。
- 當人類逐漸遠離了神巫世界,再也無法破譯太陽神鳥金箔的真正含義,2005年,太陽神鳥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被選為中國文化遺産标志,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國文化遺産的代表和象征。
- 太陽神鳥,20克黃金裡的宇宙,在這0.02厘米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裡,我們如一粒微塵般存在。
第十九集 大克鼎 一本打開的青銅之書
- 這些鐘、鼎,就是一本本記載曆史的青銅之書,大克鼎的内壁鑄有經文290個字,這些字迹讓久遠的年代逐漸清晰起來。
- 秦滅六國後,中國文字用小篆取代了金文,漢朝以後,青銅器逐漸退出曆史舞台,青銅的書頁徹底合上,從此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中。
第二十集 古滇國貯貝器 走下神壇的牛虎
- 這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雲南滇池撫仙湖一帶的古滇人向神靈訴說的心願。
- 關于滇國,文字的記載寥寥可數,但通過出土的青銅器,可以觸摸到這個神秘的國度。
- 作為溝通神靈的神聖之物,它表達了古滇人對生死的看法。
- 死亡中孕育着新生,生命是在不斷的代謝,這是對生命的贊美,對繁衍的渴望,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抽象的思考,表現得質樸、狂野,幾百年轉瞬即逝,古滇國青銅器逐漸從神壇走向了人間。
- 随着時間的脈絡能清晰地解讀到古滇國青銅器從表達神性到表達人性的變化。
- 青銅器與古滇國一起,逐漸消失在了曆史的煙塵中,但即使是今天,如果你走在雲南的狂野山間,或在某個少數民族的旋律和舞姿間,仍能随時感受到,狂野質樸的生命力。
第二十一集 蓮鶴方壺 蓮花怒放,仙鶴欲飛
- 仙鶴展翅,濺起的水波驚動了蓮花綻放的花瓣,也驚動了千年時光的碧波,這是青銅時代的絕唱。
- 它已經數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滿時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 制造蓮鶴方壺的工匠将荷花盛開在青銅器上,凝重,得以盛開成一種輕盈。
- 漢代以來,青銅器逐漸為鐵器、漆器和瓷器所取代,但是中國人對蓮、鶴的想象卻不曾停止。
- 新與舊在一個壺體中融合,這也昭示着脫胎于老成持重的西周,經曆大變革的東周,正在開始一場盛放,它展翅欲飛,擡頭仰望着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天空。
第二十三集 越王勾踐劍 勝者為王
- 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這既是劍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 在漢代畫像石上,常常能看到劍客的形象,漆身吞炭的豫讓,孤膽英雄專諸,一諾千金的季劄,怒發沖冠的荊轲,視劍為生命的君子,從不在弱者面前耀武揚威,當利劍出鞘的時候,即使是萬乘之主,也會驚慌失措。
- 千軍萬馬在高呼萬歲,一生的死敵已成為冢中枯骨,作為天下最有權力的男人,他的佩劍當然要足夠炫酷,才能震懾住蠢蠢欲動的諸侯們。
第二十四集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戰國的黑科技
- 這是一塊遭受過火燒和壓砸的銅闆,兩千三百年的光陰在它身上漫延開斑駁的印迹,而金銀鑲嵌的線條依然規整,這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築平面設計圖。
- 精準規劃布局的空間思維方式在平面圖上鋪展開,視點置身高空,俯瞰大地遼闊。
- 可惜兆域圖的願景未能實現,隻建造完庴和哀後墓,中山國便被覆滅,中山國不再有地面上的疆域,它藏在地下。
- 兩千三百年後,庴的名字和他衆多的銅器、錯金銀器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展現的卻是戰國時期的工程和機械技術。
- 這是在多麼飄搖的境遇中,與現實相拼搏的創造力,也許庴身處戰亂,戎馬一生,他格外渴望一座井然有序的陵園,身後能在寝宮中獲得祥和與安息。
第二十五集 虎符 執于掌心間的千軍萬馬
- 後世随着勘驗手段的發展,符節雖然漸漸成為曆史的背影,卻也并非蹤迹全無,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符合”的校驗邏輯已經根植于人類活動的角角落落,守護着現代社會的秩序。
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二季第1集 《鷹頂金冠飾—你好 我的對手》
- 這頂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馬草原,鷹頂金冠飾,展現了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榮光。
- 遊牧的草原相對于農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識。
- 鷹頂金冠飾,以草原之王的威嚴,俯視着世間一切弱肉強食。
- 戰國趙武靈王終于下決心放棄寬袍大袖,學習胡服騎射,一場場模仿者與被模仿者的對決由此開始,一直處于守勢的農耕文明到秦漢終于建立起統一的帝國,也由此以舉國之力祭出終極防守大法——長城。
- 遊牧民族喜愛中原的絲綢和糧食,而中原的人們需要金屬和牲畜,長城兩側且戰且和,直到東漢,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對手終合為一家。
- 在與一個又一個内外對手的對峙和融合中,在經曆一次又一次蛻變之後,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力逐漸被喚醒。
- 因為對手,我們審視自己,因為對手,我們了解自己,因為對手,我們變成更強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對手。
第2集 《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戰國春秋》
- 春秋戰國,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國曆史上思想飛揚的年代,幾百年間,群雄并起,戰亂頻繁,而這之前的西周一直處在禮樂高度發達的社會中。
- 宛如時光的速度,一念之間就到了廳堂。
- 此刻,壺中一滴酒也沒有,卻盛滿了一個令人迷醉的時代,征戰的厮殺與歡宴的音樂都隐匿不見,桑葉還在無聲地生長,兩千年的時光是一片滄海,壺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
第4集 木雕雙頭鎮墓獸—天地一角
- 楚人生活在沼澤地區,他們制作的藝術品帶來濃厚的自然氣息,像風,像鳥,像雲,沒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國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
- 從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氣質,它輕快地存在過,存在于略顯沉重的文明之中。
- 在古典時代,一個地區的氣候往往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才可以在楚人的藝術中看到豐富的自然形象,一呼一吸間,鎮墓獸已存在兩千年,以木頭和動物的角質對抗時間的銷蝕,依然完好,與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第5集 人物禦龍帛畫—天上見
- 畫中,生死如陰陽相互轉換,死後世界的時間和空間,如四季循環往複,雜糅一體。
- 消失的生命雖暫時如煙雲般飄散,但在各種神物的庇佑下,陰陽調和,魂氣聚合成形,永恒的生命在另一個世界逐漸複蘇,
- 楚人的喪葬用楚文化奇幻神秘的形象,為逝者的出死入生描繪了一套瑰麗而完整的路徑。
- “死生為晝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轉,可它們又如春來秋往,晝夜更替,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對生命奧秘的探尋,幻化在爛漫的圖景中,讓那時的人們面對死亡時不再恐懼,因為他們相信,死亡是為人之路的終結,卻是成仙之旅的開端。
- 事死如事生,這樣的生死觀,影響了中國的後世千年,生而為人,死後成仙,這才是完整的生命記憶,而生死之間,應禦龍而行。
第6集 跪射俑—帝國的鏡像
- 地平面是神秘的鏡子,鏡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鏡面下,帝國的時間仍在行走,1974年,大地之鏡的塵埃被意外觸動,深埋在骊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赫然面世。
- 在地下的疆場,我們與史書描寫的骁勇秦人面面相觑。
- 出土時,陶俑臉部和周身織物還留有色彩,面目如生,須發畢現,全無冥界的陰翳,虛拟的将士,不僅顔值盡顯,而且暗藏熱血。
- 星辰旋轉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為重現的鏡像,擁有扭曲時間的魔力,鏡子之外,肉身已經逝去,鏡子中,士兵卻被賦予朋友的人格和生命,他們抵禦住時間腐朽萬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 地面上的秦朝已經畫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時間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這裡的帝國沒有終點,戰士們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時準備重返戰場。
第7集 戰國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 标準,統一,天下,這些關乎中國曆史走向的決定性瞬間,就銘刻在它的身上。
- 天下一統,人民安定,度量衡的标準從此歸于一緻。始皇帝的诏書與商鞅變法時刻下的文字距離不超過兩厘米,時間卻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從一國的标準轉變為天下的标準。
- 在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一個農民可以不識字,沒有車,卻不能不納糧,統一的方升意味着統一的法度,生活在遼闊土地上的華夏先民,才會對一個泱泱大國有了統一的認識,一個國家的升開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第8集 秦始皇陵銅車馬—圖謀遠方
- 生命若走近邊界,帝王也無力逾越,也許制作一輛精美絕世的車馬,才能駛向夢想的遠方,擁有這輛車是否意味着不朽?
-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所發現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車馬,不計工本地用金屬代替真實原型,訴說了始皇帝的勃勃野心,背倚死亡,圖謀遠方。
- 嚴密拼接的青銅車馬,再現了大秦制造的優良品質,讓我們重溫一顆充滿理想的心。
- 秦始皇沿着自己鋪設的道路,先後五次駕馭車隊,巡遊疆土,他的生命終止在旅途。
- 曾經最威嚴的人間儀仗,化作駛入陵墓的悲壯行伍,陵墓之下,另一組車馬整裝待發,靜候主人的魂靈,帝國沉埋,青銅剝蝕,從未啟程的座駕是否真的能夠疾馳,到達遠方?
第9集 裡耶秦簡—秦朝縣城那些事兒
- 當年他們生活在南陽裡,現在這家人在這片木簡上團圓。
- 即使他的身體已成為塵埃,但木簡還記得他的樣子。
- 一個時代濃縮于一個縣,一個縣濃縮于一片木簡,37000多枚木簡,就像是一部秦朝縣城生活的百科全書,寫滿了當時的各個方面,有通郵,有行政建置,有買賣、算術和記事等,全景式展現了郡縣制下一個秦朝縣城的管理和運行。
- 在正史當中,對秦朝行政制度和社會生活的記載不足千字,而裡耶秦簡用近20萬個字,為我們描繪了37000多個從前,這如同複活了秦朝的一個細胞,繼而複活了一個時代的生命氣息,那時的小吏與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閱讀,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犢之間看到那些被秦時明月照耀過的生命與時光。
第10集 南越漢玉—有玉而安
- 史記中記載,這位來自中原,有可能是中國曆史上待機時間最長的王。
- 王二代趙眜即位時,曆史已經進入漢代,在他死後不到二十年,南越國被漢武帝的十萬大軍所滅,而他的墓葬安靜的在地下。
- 1983年被發現的這座墓室呈現給世人一個漢代玉石藝術的巅峰。
- 玉,本是美好的石頭,中國人賦予了它豐富的生命和意義,可以象征品德,可以炫富也成為生死的陪伴,到了漢代,玉器出現在人們生前死後的各種場所,從禮儀到裝飾再到器用,記錄了一個朝代想象力的維度和氣度。
- 生者佩玉,以比其德,亡者斂玉,以慰其靈。
- 願在體而為衣,安君王于九泉,這2291片玉被紅色的絲線串聯,與那些金銀銅縷相比,這件屬于南越王趙眜的絲縷玉衣,有了屬于自己的紅色血脈。
- 南越國,秦漢帝國的南土,這裡的玉承襲了中原玉文化的正統,也融合了海外異域的風情,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點,即使身為王,也會在時間裡湮沒,有了玉便多了一點能與時間并肩的力量,有玉而安,身體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對永恒的祈願與向往中。
第11集 霍去病墓石刻—磐石之志
- 漢武帝茂陵不遠處,便是名将霍去病的墓葬,形如祁連山,當年山上的石刻氣勢依舊,紀念和陪伴着中國曆史上的少年将軍。
- 漢朝剛剛建國62年,像一匹年輕的駿馬要躍上世界的舞台。
- 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漢朝從此可以直面更遼闊的世界,司馬遷形容這閃電般存在的生命:“直取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
- 公元前197年,23歲的霍去病英年早逝,石雕無聲,荒野長吟,這些拙樸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後世的寫實風格,是漢代藝術的傑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閃電的生命在大地上面消失的那一刻,石頭裡的生命,浮現出來,一塊岩石刀刀劃過,時間在它們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12集 五星出東方錦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 大地的經緯縱橫交疊,标識出山川和城市,坐标連接,足迹踏成道路,示意來處,遙指去向,來自東方和西方的風在每一個路口相遇。昆侖山北麓,一條雪水彙聚而成的河流,在沙漠深處失去蹤迹,河道盡頭的風沙下,掩蓋着神秘的精絕古國。
- 絲縷的疊加構成錦緞,顔色的集合拼出畫面與文字,美好的願望濃縮成千絲萬縷,被細密編織進這一掌見方的精緻裡。
- 全幅的畫面和完整的語句,再一次綴合在世人眼前,絲綢,像強勁的東風,出塞遠行,與此同時,毛、棉織物則像西風與東風相逢在路途。
- 新疆地區的絲路遺址不僅保存了錦緞,還容納了多元的域外因素,折射着來自異邦的陌生風景,裹挾着濃郁的他鄉氣韻。
- 世界文明猶如缤紛多彩的絲線,廣袤河山仿佛從未停歇的織機,在東風和西風的吹拂下,編織至今,經與緯,線與路,古與今,在沙海古道上,我們看到了你,也遇見了自己。
第13集 四神紋玉鋪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 四神遊走在石碑上,潛入墓室之内,盤旋在一面小小的銅鏡上,有方向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身影,它們是離每個人最近的神,守護着人們的四方。
- 怒目利齒的獸面,眉目間也流露出幾分柔情,一切都在藝術的浪漫中被漢人的雙手活化。
- 這塊藍田玉上的四神安在,這是一片碧綠的天空,奔騰、飛翔、盤旋、靜默的四神,指引着地上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14集 熹平石經—破碎與重聚
- 依稀的文字,飽經滄桑的殘石,分藏在全國多家博物館,雖相隔千裡,卻是出自同一組石碑,它是現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經——東漢熹平石經。
- 熹平石經全文以當時官方正體字寫就,是漢隸成熟期的頂峰之作,在中國學術史和書法史上都堪稱鴻篇巨制。
- 再以後就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殘片,如一串斷線的珍珠四佚鄉野。
- 石碑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強大載體,成為梳理傳統文化的重要憑據,漢人早已用行動表明,回溯是為了接近本真,石頭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喚着曆代有心人,将殘片從各處找尋,如今我們已經收集到八千多個熹平石經文字,一片一塊,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後的重聚。
第15集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溯源定本
- 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石刻藝術品,是漢代人精神創造的真實寫照。
-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但他們見面時,還并未有儒道之分,更像是後輩向前輩的請教。
- 二位先聖躬身互拜的背後,是兩種思想的交流與融合,漢代人把這個場景刻在磚石之上,至于兆域之中,為的則是銘記和傳承,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銘記傳承而綿延不斷。
- 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間,古代希臘、古代印度和中國都先後産生了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們的智慧與人類相遇,構成了多元的世界,這一時期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們的哲思就像兩條河流,它們交彙,它們奔騰,它們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時刻都在發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16集 長信宮燈—來自漢代的一束光
- 看見這盞燈,仿佛能夠看見被它照亮的時代。
- 兩千餘年,她未曾挪動一步,卻從西漢啟程,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她為燈而生,兩手持握燈盞,向前投射光亮,身體是煙塵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溫度,如同感知到久遠的溫暖,光陰長短如燈火明滅。
- 當墓室中散落的銅構件被重新組合後,擎燈侍女安然沉靜的表情從塵土中浮現,銅燈内外刻記的多處銘文,講述着它經曆的複雜流轉。
- 這些銅燈點燃過漢代的暗夜,映照出人心美麗的憧憬。
- 這尋常的需求,被創造出超凡的精緻,在燈盞明滅煙霧婉轉中,我們見證前人的心意與考量,時間似光,生命如燭,長信宮燈,帶來靈動的光亮。
第17集 素紗單衣—雲想衣裳
- 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已經在創造這樣的朦胧之美,直到今天它透露出的韻味一直吸引着後人去追尋它的絕代芳華。
-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讓人們看到一座漢代文化的寶藏,因為墓主人的貴婦身份,這裡又好像是發生于地下的一場漢代服裝秀。
- 禮儀之大,稱之夏,章服之美,謂之華,素紗單衣是屬于那個時代的,卻仍然在影響着兩千年後的中國人,它是中國服裝史上的千古傳奇,但又與今天的生活并無溝壑,因為它就是屬于中國人的自由浪漫的樣子。
第18集 二十八宿圓盤圭表—周而複始 如期而至
-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先民仰望天空,低頭思量,看似簡單的初始,經過數千年積累數據,改進工具,人們探索宇宙運行的規律。
- 漢代人将一年分成24節氣,72候,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應天順時耕作有節,黎民生活有保障,農業文明基石得以建立,這份陰陽合曆沿用至今。
- 木已腐朽,漆皮殘存,時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太陽不過這兩千億顆亮點中的一粒,天行有常,周而複始,如期而至,是為天地之信,以利萬民,生生不息。
第19集 狸貓紋漆食盤—漆盤上的喵星人
- 這種設計思路曾長期占據古典時代,力求表現擁有者的權威。
- 經曆過大分裂的國家,剛剛從戰亂中蘇醒,他們所制造的器物,無不洋溢着朝氣蓬勃的精神。
- 可愛的貓,簡單的字,實用至上,兼顧美觀,一個新興國家的形象躍然而出,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貓,大大方方地栖息在貴族的餐盤上,呼吸着新時代的空氣。
- 簡單的祝福,可愛的喵星人,或許能讓孤獨的辛追夫人感到一絲溫暖,在吃飯的時候,想起家庭團圓的溫馨時刻,君幸食三個字與用戶直接對話,賦予餐具以人文關懷。
- 君幸食,請您吃的開心,我們也願用同樣的話送給每一位熱愛文物的觀衆,祝您每天都吃得開心,吃得舒坦。
第20集 算籌—運籌
-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 日常如買菜、裝修,高端像經濟調控、人工智能,離不開計算,少不了運籌都用得到你以為高冷的數學。
第21集 錯金銅博山爐—煙雲的計算
- 創作者最終将爐蓋聯想為山峰的那一刻,便讓這尊錯金銅博山爐在藝術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筆。
- 良工巧匠這種充滿不确定的視覺處理,留給了後世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仿佛能将整個世界變成它的留白。
- 在山水意象通過卷軸繪畫給人們帶來想象之前,漢代的無名工匠們已将山的神秘借以三D 思維表達,他們通過一柱青煙連接兩千年後的觀者,時間精密地計算着生命起滅的軌迹,煙雲計算着萬物呈現的聲、色、形,計算着從這頭到那頭,一念的距離。
第22集 長毋相忘銘合符銀帶鈎—閃爍腰間的誓言
- 動人的情話,安全的隐在鈎身之間,看來這誓言不想昭告天下,也不會時常被提起,這是隻屬于它主人的情真意切。
- 這種隐秘在漢王朝尤其不同尋常,大多數漢朝人是不習慣含蓄的,他們把對美好的向往、情感的渴望,甚至是道德标準,社會秩序化作吉祥語,寫在顯眼的地方。
- 他們刻下誠信的印章,以示警醒,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富貴的向往,也會強調下規則或者是說說憂傷,就連帶鈎這種起源于春秋,用來系腰帶的日常挂鈎,也被漢代人安放了足夠多的想象力,絕不會因為小就甘願低調。
- 不同于漢代人純粹直接的表達方式,深宮裡的愛情誓言,被這帶鈎普通的外表完全隐藏。不求萬人之上的國王獨寵一人,隻求兩人之間的私語,常系腰間。
- 這偉大的盛世,同時包容過隐秘和張揚,或許在另一種意義上實現了“未央”和“毋忘”的,是中華民族對漢文明的情感延續,漢代人的吉祥語,也是曆朝曆代人們共同的期盼,在現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來,穿越千年,還透着微光。
- 遙想漢人多少闳放,敢說,敢當,就當此生此世是夢一場,忠于内心,活的敞亮。
第23集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萬物有靈犀
- 金絲銀線,把雨林中的霧氣變成凹凸的雲紋,包裹着毛發刻進犀牛表皮,閃耀着大自然中肉眼無法覺察的光彩,錯金銀工藝在銅器表面錾槽,鑲嵌金銀,再用錯石打磨,創造出華美而裝飾味濃郁的圖案。
- 繁複的工藝,恒久的材料,凝固人與自然的默契,百态叢生的真實動物聚集一堂,攬括生命美好。
- 久遠的時空裡,無數生命來過又離去,而後地球上出現人類,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約和人類文明同樣久遠,人們以各種材質模拟大地生靈,願與動物共享自然。
-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國家更古老的土地,過客來來往往,相視一笑,萬物有靈犀。
第24集 擊鼓說唱陶俑—唱響我人生
- 眼睛如同彎月,笑容蓄滿一池秋水,兩顆突出的蘋果肌,仿佛熟透的冬棗,構成我可愛的面容,人們叫我說唱俑,雖然無名無姓,咱可是國家博物館裡萬人朝觐的大明星。
- 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疾病,身體與常人不同,自嘲是所有幽默中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所以我們故意呈現自己的身體缺陷,賣力表演。
- 我想我是幸運的,我的生命遠比我的壽命長久,兩千年前的一聲悶響,我和幾個夥伴遁入黑暗裡,直到有一天,我再次見到陽光,我最愛的小圓帽褪掉了彩色,褲子垮在腰間,兩千年斷食斷水,腹部的贅肉竟沒有半點松懈,哎,減肥真難。
- 成都平原依舊溫暖濕潤,地域文化強勢,與兩千年前一樣,向全國輸送美食、方言、文藝以及閑适的生活态度。
- 《國語》記載,史不失書,朦不失誦,這是說寫在紙上的曆史和藝人口中叙述的曆史同等重要,漢高祖的劍,飛将軍的弓,卓文君的羅曼史,都活在我們的段子裡,代代相傳,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 我的靈魂從未死去,它成為一個行業,一種思想,一門哲學,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貴的隐士,你看到我開懷大笑,那是因為我很嚴肅。
第25集 銅奔馬—天馬行空
- 這是一匹特立獨行的馬,超越地表的隊列,躍步踏上雲端,它與飛鳥為伍。
- 擁有一支奢華的出行車隊,是漢代豪族無論生死都競相追逐的榮耀。
- 兩漢時期,河西是騎射男兒縱橫馳騁的天堂,武威、張掖等四郡不乏水草豐沛的綠洲,既是狹路相逢的戰地,也是宛若天成的牧場。
- 從烏孫國的西極馬到大宛國的汗血馬,漢朝皇帝将人間駿馬譽作天馬,天馬受到邀請,跨進長城,也帶領大漢的将士走出關塞。
- 馬兒奮起四蹄,舒展的姿态定格在一瞬間,假如時間封印解除,它将立刻消失在我們的視野。
- 馬是地表優美的尤物,雲端輕靈的使者,天馬傲首行空,一如人類的想象神遊萬仞,即使沒有羽翅,它也能飛馳如光電,平步于天際。
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三季1. 洛神賦圖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又如雲籠月雪回風般朦胧。
- 魏晉300年來,個體的自我意識在秩序解體的痛苦中覺醒,繪畫也從旨在教化轉向對個體情感與多元價值的表達,一曲失意人的哀歌化作線縷絲絲落在超過五米的長卷上,綿長婉轉。
- 洛神,從《詩經》的蒹葭蒼茫和《離騷》的萬千雲氣中浮現,帶着對美的無限向往卻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東方審美的底色,也為中國繪畫帶來了第一縷靈動的微風,吹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3.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六朝模範
- 294塊編有序号的磚縱橫堆疊,拼湊出隐隐遠去的時代模範,以及沉寂已久的圖像經典。
- 這組畫面集合了魏晉之際的竹林七賢和春秋時期的隐士榮啟期,呈現了存世最早的七賢群像,也是已知作品中此番陣容的首度登場。
- 六朝多名士,闆蕩出風流,東晉時人們稱頌的“竹林七賢”,在南朝仍是精神楷模,六朝的建康,孕育過中國曆史上第一批垂範史冊的藝術家。
- 巨匠的手筆,百工所範,是圖像的經典範本,被世人奉為圭臬。
- 工匠把大師的筆迹翻制成模,小心複制,令輕柔的畫卷躍上堅硬的磚面,最終鑲嵌在皇族墓葬的牆壁,前朝賢者與金世名流共處一室。
- 這幅南朝磚畫,表裡都恰如其意,絲帛承載的原型與真容一起消散,經過轉譯的圖像,成為更易流傳的傑作。我們遍尋散落塵寰的六朝畫迹,埋藏在建康城外的磚畫,竟是與名家真迹距離最近的摹本。
- 次序極為淩亂,像被失手打翻的拼圖碎片,暗藏在墓磚側面的編碼,存儲着拼圖的線索,等待後來人整理拼湊出一個時代傳奇。
- 站在磚壁前,我們仍能感到迎面拂來的那陣山風,吹來的是未泯的典範和對純真生命的深深渴望。
4.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生命
- 當我們再次凝視青州佛造像,依然可見他那被笑容覆蓋的哀傷。
- 地面下,它的肢體逐漸瓦解,而人心得以滋生。
- 人類用自己短暫的生命賦予佛像更長久的存在,從而那些在佛像漫長生命中走過的人,得以在我們的腦海中重生。
- 1500年過去了,注視過這些佛像的大多數人都成為了雕塑的一部分,有人曾經親眼目睹他的袈裟從鮮紅變成淡紅,也有人見證了他臉上的金箔一片片的脫落。
- 人們發現在這些無數的疤痕中見到了一個又一個曆史的細節,在這些星辰般的碎片裡,看到了人類在苦難中前行的腳步,我們哭着降臨世界,卻可以笑着走向永恒。
5.飛天:天衣飛揚
- 我生在恒河流域,溫潤季風和沃土孕育了我豐碩的身體。
- 乘着季風,我飄向北方天空,無垠寬闊,遇見了身生雙翼的天使,結伴向東,邂逅乘願西飛的羽人,得到來自東方的精神灌注,飛越高原,飛越沙漠,最終我們遇見一片神奇的崖壁,飛進洞窟中的佛國天地。
- 畫師用凹凸法和暈染法将我們描繪,頭上的束髻和寶冠是來自故鄉恒河的記憶,我們以U形的身姿,努力跳脫重力束縛,半裸的身體立體渾圓,伴随着鮮花,肉身與飄帶在空中遊戲。
- 再100多年,駱駝從西域載來升騰的火焰,純淨、激烈的火焰幻化吞吐之形,與中原的神思飛揚相遇,映照出我們的裙裾,如山巒疊嶂,我們起舞的身影愈發清秀、纖細。
- 我們乘着時代的風雲,以微毫诠釋盛大,且歌且舞而來,我們曼妙豐姿裡就是生命,我們輕盈飛過處,就是天空。
6. 雲岡昙曜五窟;世界在這裡大同
- 五窟的佛像是北魏曆史上五位皇帝的面容,一個曆史上的王朝試圖将自己的治國夢想和佛經連接起來,因為昙耀向北魏皇帝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佛教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王朝的君主同樣也是得到大成就的修行者,他們維持國家治理的方式不是依靠軍事武力或者暴政,而是通過慈悲為懷的廣闊心胸。
- 此後的1500年,雕刻在繼續,世界被不同的文明雕刻成此刻的樣貌,不同的陸地、海洋,山脈,湖泊,城市、村莊,人們的膚色、眼神、笑容,相遇一刻,生死一刻,聚散與悲歡的一刻,共同雕刻着人類的故事。
- 我們用“仿佛”這個詞語描繪心念的狀态,人類的身體,一舉一動,一颦一笑,都仿如佛在,仿佛天地間,時光裡,世界的樣子,我們的樣子,每一刻都是一場雕刻,就在此刻,就在這裡,世界在這裡大同。
7. 花樹狀金步搖 :一步一歡喜
- 6個多世紀,這些輕如薄翼的金綴葉,明明滅滅間連綴起的是一部亞洲裝飾美學的交流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 16國到唐,政權頻繁交替,分裂統一,亂世紛争,軍隊僵持于國境内外,隻有美不經意間越過了邊境,看見美好,美好就會路過這片土地,路過西亞平原時花開,路過東亞深林時鹿鳴,路過不同的姓氏與國别,路過千萬河流與山前。
- 盛宴人來人往,總是緊急散場又熱鬧開席,那時的美人終歸塵土,慕容鮮卑,隕落成記憶,記憶中的女子,雲鬓花顔,行走在美好裡,蓮步輕盈,日月星辰裡,她的金步搖纏金流光,金枝葉長墜蕩漾,無垠星河間,跟随她的足迹,看到了一步一歡喜。
- 壺把上的人頭像來自于希臘傳統,為了保護裡面的水不受惡靈玷污,壺身與壺把上的凹槽,讓人聯想到古希臘建築中的廊柱,彙集了古典的秩序和對稱。
- 将壺身分為三段的連珠紋是波斯薩珊的典型風格,而壺身故事裡的人物和他們的服飾又有印度的造型特點,衆多文明符号融合在這樣一個胡瓶之上,它又如何出現在深處内陸的固原?
- 從地中海到中國,粟特人駕着駝隊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他們會說多種語言,見多識廣,他們帶來琳琅滿目的外國貨物,也帶來一路上的見聞和故事。
- 在它身上,仿佛可以觸摸到每日目光所及的生活之外,還有别樣的生活。
- 北朝人的面前仿佛被打開了一扇門,他們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想象外面的世界,而後走向外面的世界,從北朝到隋再到唐,一個世界帝國的樣貌正慢慢清晰起來。
9. 唐代仕女俑 :月半妹的春天
- 那時自信,那時自在,那時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為美。
- 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于你不用投他人所好成為自己,讓你們綻放是大唐做的最讓人激動的一件事,能夠這樣綻放的時候,就是春天來了。
11.昭陵六駿:奔騰的紀念碑
- 這六匹戰馬與帝王一同出生入死,飛渡了帝國的山河,跨過了時間的原野,戰馬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終成開疆拓土的一代君主,被草原諸國尊稱作天可汗。
- 真實浮現了軍陣的威嚴,文韬武略被轉寫進藝術的畫卷。
- 岩石可以被移動,藝術的豐碑卻沒有倒塌,圖稿、浮雕石碑、卷軸,藝術的意志超越了材質和媒介,鬥轉星移,昭陵六駿作為曆史的記錄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在時間的軌道上向前奔跑。
13.回洛倉刻銘傳:天下糧倉
- 1000多年裡,糧倉已經裝滿曆史的塵埃,考古工作者清理近千層淤土,找到了隋代糧倉的構造。
- 深埋地下的糧倉,收儲轉運系統,奠定了都城安定、國家運行的基礎,支撐起地上那一片繁華。
14.黃河鐵牛:穿越時空的基建
- 綜合了冶金學、力學、建築學、道路工程學的黃河鐵牛也很給面子,它所負擔的蒲津渡浮橋安全使用了500年,因黃河改道終沒入泥沙。
- 我們無法計算,在唐代有多少人曾踏上過這架浮橋,感受着黃河怒濤對腳掌的壓力,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前來長安的士子、軍人和商旅曾經在這關河要沖眺望,思考着大唐因何而強盛。
- 今天,我們用牛來比喻固執,我們用牛來形容倔強,也用來評價能力,贊頌我們欣賞的人,黃河鐵牛可能是世界上加班時間最長的牛,它們用鐵鎖拉起蒲津渡浮橋,見證了黃河改道,時光流轉,黃河鐵牛可能是曆史上最勵志的牛,仍然在黃河岸邊默默伫立,看河山依舊。
15.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時間之門
- 海枯石爛,曾經是我們關于時間最久遠的想象,我們把字刻在石頭上,期待它可以載着我們的故事穿越時光。
- 唐帝國以其廣闊的胸襟包容着對世界的多種解釋。
- 和本土的道教、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先教、摩尼教一樣,景教讓唐朝對生命的想象又多了一種色彩。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作為探求這個古老教派變遷流轉的珍貴密碼,更是一扇見證文明交流互鑒的時間之門,那個景字,它看見過發光的大唐。
16. 阿斯塔那俑與文書:折疊時空
- 高昌日常的大事小事就如此随機的在氣候幹燥的阿斯塔納墓地,得以留存至今,大唐西域的時空被折疊,在這火焰山邊收藏,當時的一個字,現在的一個謎,一些雞毛蒜皮的大事,一些驚天動地的小事,就是阿斯塔納的故事。
17.三彩載樂駱駝俑:樂舞大唐春
- 唐三彩作為明器使用,是盛唐時期厚葬禮制的産物,這種無意而得的藝術,因其色彩絢爛成為了大唐的标志。
- 大唐繁盛之時,是一個流光溢彩、絢麗多姿的世界,唐玄宗設教坊、梨園,給宮廷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 這位擅長擊打西域樂器羯鼓的皇帝,可稱是世界音樂融合風的推動者,掀起了一股被稱作胡漢新聲的流行音樂浪潮。
- 華彩絢麗的宮廷宴樂,技藝傾城的異域音樂家,衣袂飄飛的霓裳羽衣曲,8人樂團随着駱駝的腳步漂移流轉,如春天般恣意縱情的狂歡,或許才符合我們對唐朝的想象。
- 地層如同一座沙漏,計算着朝代的次序,淹沒了“無足輕重”的數據,當一切歸于塵土,誰能證明普通人曾經愛過?
- 這首詩平白如畫,描述了一段遭受距離考驗的感情,而壺身的細節則暗示着這樣的相思非常普遍。
- 鳥飛平無近遠,人随流水東西,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西。白雲,流水,飛鳥,唐人用漢字演算着未知,計算着千裡萬裡,計算着一年一月,卻計算不出人心的距離。
- 公元9世紀,一艘遠洋商船在今印度尼西亞海域觸礁沉沒,56000件長沙窯瓷器,證實了晚唐時期中國城市的繁榮,可以猜測,長沙窯詩文執壺曾廣泛使用于唐帝國的旅館、驿站,為醉眼迷離的旅人提供一點燭光般的溫暖。
- 更多的選擇,更快的交通,讓人們走的更遠,也讓分手變成了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可以想見,在那個輕易告别的年代,有多少人渴望着一份普通愛情,時間在泥土裡沉降,讓愛與不愛變得無從考證,一别行千裡,再見是暮年。
20.阿斯塔那伏羲女娲圖:化生萬物
- 這是一片古老的天空,星辰璀璨,星空之間是華夏共同信奉的祖神伏羲和女娲。
- 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通過星空對天象征性的模拟,幽深黑暗的墓室化為墓主永生樂居的光明宇宙。
- 如果說連體交尾的蛇身象征着對生存和繁衍的渴求,代表天地既辟之後萬物的化生,那麼規矩方圓、日月、陰陽,象征着混沌初開之時,一個文明為未知定方圓,予世界以尺度的理性和意志。
- 跟随着移民的腳步,來自中原的文化基因紮根于這片遙遠的土地,在四方雜處、時間流變中,伏羲女娲的形象還裂變出更多元的記憶和映象,文化的嬗變在碰撞中發生,也在融合中沉澱。
- 通過一幅幅伏羲女娲圖,亡者終歸祖先神靈庇佑的天空之下,雖然世事如蒼狗,生命終凋零,但在無常中去追求永恒與絢爛的生命伸張,卻保存在我們的文化記憶裡,極目不見故土,擡頭卻是同一片星空。
21.鎏金鐵芯銅龍:龍行在唐
- 鎏金鐵芯銅龍,飛天而降,輕盈與厚重,飄逸與力量,定格在一瞬,千年過去,盛大的宮殿已化為塵土,長安的街巷已成為灰燼,風雲已經萬變,飛龍神色不改,側耳細聽,它的泠泠龍吟,正是古老文明的深沉回響。
22.唐彩繪十二生肖俑:十二生肖
- 作為時間之神,十二生肖的排序與地支相對,當子醜寅卯變成子鼠、醜牛、寅虎、卯兔後,計時法因我們熟悉的動物而變得更加簡單易記,具有人情味。
- 十二生肖對應着十二時辰、十二個月、十二年,與我們未曾有一刻的分離,生肖計時的習俗曆經千年,流傳至今,當生肖與出生年份對應,我們便擁有了與生俱來的屬相,12種動物從守護神變為陪伴者,我們不僅被生肖守護,也被生肖影響,生活在被生肖護佑和象征的世界。
23.鑲金獸瑪瑙杯:一杯敬萬國
- 公元六到九世紀,亞洲各地的财富、珍禽異獸和珠寶,經由陸路和海路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随這些舶來品一同來到的不僅有粟特人,還有波斯人,他們帶來新的技術和藝術,那些異域的、開放的、精緻的、迷離的美,瞬間征服了大唐。
- 金絲盤繞出層層花瓣,團花朵朵,神鳥展翅翹尾羽,舞馬銜杯醉如泥,精美紋飾,精湛工藝,太陽般的黃金、月光般的白銀和充滿異域風情的舶來品,輝映了中國曆史上最耀眼的時代。
-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那個強盛的唐帝國,散發着一種不可複制也不可雕飾的氣息,綻放着深入骨髓的燦爛和驕傲。
25.敦煌經變畫:出塵入畫
- 每一次朝陽穿過塵埃,照亮石窟清冷的牆壁,來自唐朝的色彩就蘇醒了。
-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繪于盛唐,描繪的是阿彌陀佛居住的西方極樂淨土,經變化依據佛經繪成,為了向世人傳達奧義,形象地描繪出各方佛國世界。
- 佛經中的奇幻世界在畫工的筆下變成了現實,迷人的樂土越來越像對長安奇景的記憶。
- 即使是長安,一年中的大多數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唯有上元時節,這座夢幻之都擁有12個時辰的光明,白夜如晝,華服琳琅、面具各異的人群追逐着流動的光影,像海中魚龍般徜徉在無極的快樂中。
- 俗世生活的斑斓與信仰世界的疊加,生成極樂幻境,天人如世人,彼岸如此生,唐人佛國之夢的彼岸,卻是我們回訪故國的大門,這是唐人的想象,也是我們想象中的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