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人說,人們因工作過度而垮下來,但實際上十有八九是因為飽受擔憂和焦慮的折磨”
這是盧伯克的一句名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焦慮給人們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互聯網這幾年一直流行的一句話是“我太難了”,而這個“難”恰恰是我們飽受擔憂、焦慮的結果。
當前的特殊情況、科技的進步、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方面好像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法跟上它們的步伐,另一方面是我們一直站在人生十字路不知如何做出選擇,這一切導緻現在的人們變的越來越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山利在《社恐自救指南》一書中給出了很多實用的方法來控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各個領域的焦慮。
雖然這本書是面向病理性的社交焦慮的人員,但是裡面提到的方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節點産生焦慮的情況下進行借鑒,讓我們能夠進行自我調節,以便以最好的狀态迎接我們人生的每一次挑戰。
作者戴維·山利,職業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曾在丹佛和科羅拉多等地進行成人的焦慮症、社交焦慮和強迫症的專業治療,并在業餘時間開辦了社交焦慮治療小組。
戴維·山利在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社交焦慮,針對不同的情景我們應該如何克服應對,進行了說明。針對在日常社交,工作場合,公共場所以及未來生活中如何克服焦慮、建立自信進行了一一說明。
那麼,在我看來,如何調整跟改變自己的焦慮呢?按照作者的介紹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 健康的生活狀态
什麼是健康的生活狀态呢?作者特别提到了三點:保證充足的睡眠,健康飲食以及規律運動。
在現代社會,節奏如此之快,工作壓力也是如此巨大,導緻有相當一部分人熬夜,這也是焦慮産生的一個原因。
健康的生活狀态是非常重要的,充足的睡眠能夠保證第二天的精力滿足一天的工作生活需要;
同時有研究表明腸道狀态和情緒狀态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健康飲食是情緒調整的前提。
運動能夠緩解壓力,并且運動能刺激大腦釋放産生讓大腦愉悅的物質——多巴胺,讓人心情舒暢。
所以健康的生活狀态是保證能夠消除焦慮的第一步。
第二、正念
作者所說的正念指的是專注于當下,對經驗和感受不加評判,保持開放。
在我看來就是不要太過于關注周圍的一切或者是我們自認為的别人會注意的我們的表現。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自己太當回事或者是說我們會陶醉在自己的大腦的想法中,以自我為中心。
比如你走進開會的會場,你會覺得别人都在看自己,你覺着自己可能被萬衆矚目,就開始緊張,加快腳步,但是實際上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可能并沒有看到你。
不要過分地放大腦海中想象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真的有失誤,也無需耿耿于懷、糾結好久。因為很多時候大家根本不關心。
所以專注于當下的事情,全神貫注地将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即可。
第三、暴露
作者所講的暴露,我理解的是能夠走出去,把自己放到人群中,類似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最好是能夠做一些獨立發言,讓自己成為焦點的這樣的事情。
嘗試去做一些會讓自己感到焦慮的事情,比如有的男士很害怕跟異性說話。不妨嘗試跟女性接觸,可以從熟悉的人開始,簡單地聊一下今天都做了什麼之類的。
其實真正的經曆了之後,就會發現即使是被拒絕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即使被拒絕也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了。經曆了一次,你就會發現,原來不過如此,焦慮就會慢慢地減輕。
不要逃避,正面地迎接他,可能會越來越好。
第四、接納
作者所說的接納是:開放地、心甘情願地允許不适感的惡出現,不去試圖控制、改變或避開它。
當壞情緒、焦慮到來的時候,無須試圖掩蓋或者是試圖回避。嘗試接納自己的這種情緒,跟他們相處。
正如書中所寫到的:焦慮思維出現的時候,你的每一次回避都為“我不夠好”的個人叙事添了一筆,甚至不曾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自已是不是真的會被拒絕。我想再強調一遍:如果想減輕焦慮過上充實的生活,那麼打破回避的循環便是重中之重。
接納并承受消極情緒的存在,而非壓抑克制。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方法應對它。克制隻能讓他反彈,變得越來越厲害。就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選擇一種靈活、自由的生活方式,通過生活去慢慢地克服它。
焦慮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大腦在自編自演的一場大戲,一件别人可能根本不在乎的事情,自己在大腦中無限放大然後就變得越來越焦慮,如此往複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正視它,接納他,不管你是否喜歡,它都在哪裡。勇于嘗試,體會過後,慢慢的你就會覺得,它也不過如此。
正如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那樣:如果你有更多機會去體驗一些觸發焦慮的情境,在這些情境中就會越來越自如。
願每一個人都能遠離焦慮,尋找自己的幸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