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甯元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的阏氏死了,他來到長安,請求和親。以往漢、匈之間的和親,都是挑選一個宗室的女兒假冒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但這一次,也有點奇怪,不知因為什麼漢元帝隻答應以宮女五人以賜之。
待诏們聽說了和親的事,也都很興奮,可一聽是要嫁到非常遙遠的大漠去,便都打了退堂鼓。隻有昭君毅然請命,願赴大漠。這裡雖然錦衣玉食,绮窗朱戶,但她實在是不甘心待在這裡,直到成為一名白頭宮女。
漢元帝是真心想把昭君留下,可話已出口,覆水難收,隻得忍痛割愛。呼韓邪單于在見到昭君時,也是被她的美豔驚呆了。這位在草原上長大的漢子,哪裡見過這樣光彩照人的中原女子!
漢元帝懷着十分抑郁的心情,封昭君為甯胡阏氏,又格外慷慨地為她準備了十分豐厚的嫁妝——錦帛2.8萬匹,絮1.6萬斤,以及美玉金銀無數。漢元帝一邊做着這些事,一邊傷着心,甚至還把建昭的年号改為了竟甯。
然而,漢元帝的悔恨還是難以平複,加之他的健康早已透支,生命的最終驿站竟然不期而至了,在昭君離開漢宮僅僅4個月之後,漢元帝就一命嗚呼了。
昭君去到草原的第二年,便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了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師,他一降生就被呼韓邪單于封了右日逐王。這時的昭君也已适應了草原的生活,喝羊奶,住氈帳,騎馬射獵,并學會了說胡語。然而就在昭君生活剛剛走上正軌的時候,呼韓邪單于卻突然撒手人寰了。
但有趣的是,曆來文學家們對于昭君出塞這一曆史事件所持的觀點,大都是惋惜的。曆代文人以昭君為題材創作的詩歌有近千首,和她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也有近40種,主題幾乎都是悲怨。最具代表性的有唐人白居易所寫的《昭君怨》: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隻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帏屏。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還有宋人王安石所寫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