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來都是群居動物,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曾經說過:“人是社會性動物,隻有在集體中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人的價值,脫離了群衆的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正因如此,大多數人總是喜歡與人結交,在群體中生活,一旦離開了群體,總覺得自己被孤立,被人以異樣的眼光對待,生活過得壓抑。
如若仔細觀察身邊,我們會發現總有一些人,是常人眼中的不合群之人,他們喜歡獨來獨往,不樂意與人過多交往。有些人就不喜歡這樣的人,覺得他們是怪胎,甚至背後暗暗嘲笑他們。
事實真是如此嗎?在我看來,這些看似不合群之人身上往往有4個特征,反而值得我們與之深交。
一、不合群之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在乎别人眼光不合群之人必然會遭遇一些人的暗地譏笑,甚至是排斥,但他們從來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們非常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并且願意為之付出一切時間與精力去努力。
他們主觀意念非常強烈,分得清主次,不會為了群體放低手段,去刻意讨好别人。更明白就算強迫自己付出,讨好别人,最終也換不來自己想的東西,又何必去浪費時間,靠人不如靠自己。
在不合群之人眼裡,别人的想法與自己無關,何必浪費時間與之計較,對自己的成長毫無意義。
身邊有些人你會感覺很久沒有他的消息,聚會從來不見其露面,可能還會因此抱怨一下對方不合群,太孤傲。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忽然得到這人的消息,人家早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早已把我們抛在了山腳。
這就是不合群之人身上暗含的力量,明白想要什麼,不顧一切沖刺,至于别人的眼光,關我啥事?這也是強者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知我想要,用盡全力。
二、不合群之人不會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不相關的人與事之上
不合群之人,并不代表他與所有的人合不來。而是他隻願意與同頻的朋友交往,隻專注某個領域,精簡自己的社交圈,減少大量為了合群的無效社交,隻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專注反而容易帶來精進,自然也容易成功。正如一個喜歡打籃球的人,自然不可能混在足球圈裡;喜歡看書的人,也不可能被喜歡泡吧的群體相融。
不合群之人,也不意味着他感情冷漠,不需要朋友。反之他會覺得感情很重要,也很珍貴,更願意将其留給值得自己重視之人。一旦你走進不合群之人的心裡,成為他認定的朋友,那這份友情反而會走得更遠。
不信你去觀察身邊不合群的人,他一定會有朋友,雖然不多,但這些朋友卻非常地鐵,鐵到令人羨慕。
三、不合群之人從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獨特想法
不合群之人不用為了在自己不喜歡的群體之中擁有被認可的一席之地,而刻意去僞裝、附和他人,甚至是随波逐流,時間久了失去了自己獨立人格、思想。
不合群之人之所以常不合群,是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身邊群體意識不相融,自然難以合群。他們願意遵守自己的内心行事,堅定自己的想法,不願為别人的眼光而改變。
我們縱觀曆史,會發現很多天才,成大事者,當時常常是人們眼裡的“怪胎”。著名小說家毛姆因為口吃,父母雙亡被欺負,就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看大量書籍,成為聞名于世的作家。
梭羅說:“我與這個世界總是格格不入的。”他從小就不喜歡熱鬧的人群,喜歡一個人呆着,甚至在瓦爾登湖旁搭了個小木屋,自己種地、種葡萄生活了2年多。生活雖然簡樸,但他覺得精神非常充實。正是這樣不合群的他,寫出了《瓦爾登湖》,影響了甘地、馬丁路德金等一批曆史名人,成為他們人生的指路明燈。
不合群之人,有想法,也有時間把想法付諸實踐。而不像很多人整天嘴上說着要做什麼大事,終其一生從未開始行動過。
四、不合群之人身上必有過人之處
不合群的人,因為其更加專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更善于深度思考,性格更偏于理智、冷靜、客觀,所以他們看待問題時候,分析與判斷更為精準,比一些喜歡熱鬧,人雲亦雲的人更有執行力和領導力,也比整天瞎嚷嚷的人更容易做出工作成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領導會讓下屬覺得有點不合群的原因所在。
我記得讀大學的時候,班上的很多同學都覺得考入大學就完成了人生的奮鬥,課餘時間大多花在了戀愛、聚會、打遊戲之上。但有個同學從大一開始就整天抱着書泡在圖書館,從來不參加同學之間的聚會,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沒時間。同學之間私下都把他視為另類,各種活動都把他排斥在外了。
4年後,同班很多同學都回到自己的小城市工作,而他卻考了上海某985大學的研究生,如今也在上海某公司任高管,可以說是全班混得最好的一個。
不合群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成熟,不主動合群和被驅趕出群體是兩種概念。與不合群之人交往,我們也能從中學到一種淡定、從容,為自己理想而默默努力的精神,被其影響,精進自己的人生。
,